《沈家楨居士演講集》- 五眼 (法眼)

0
點擊 1552
發表於 2017-05-14 09:30:47

《沈家楨居士演講集》- 五眼 (法眼)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2

五眼

什麼是法眼呢?一個人得到了慧眼之後,能不停滯留戀在「空」的境界裏,卻體認到:雖然他在不同的境界裏所看到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然而對那一個境界而言,這些幻相即是真的,這個人得到了法眼。

現在讓我們再參考前面的彩圖(附圖一)。一個只有肉眼的人會堅持只有肉限所看見的一切是真的,他缺乏對其他境界的知識。一個擁有天眼的人會說紅外線的形像、肉體、骨架、分子的複合體等等都是真的,並執著於這一切。一個擁有慧眼的人看出這個圖上的一切形像全是無常、無實體和虛妄不真的幻相,唯有「空」才是真實恆久的狀態,因此便執著於「空」。

現在一個擁有法眼的人會說,雖然這一切形像確實是無常、虛妄的假相,它們卻不是與「空」分得開的另一實體,它們都是同體,然而就它們所在的境界領域而言,它們全都是真的,實有的。

「空]的直接體驗給人以大智慧;然而若能把一切雖然都是假相,可是在它自己的境界領域裏卻是真的這一點認識了,那就會自然產生一種無條件的,無差別的,遍及一切的愛與慈悲。我們認為這種人擁有法眼,在佛教裏則稱他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一旦一個人達到了「空」的境界而又能克服了對「空」的執著,無條件、無差別、遍及一切的愛與慈悲,便自然而然地從一個「空」的直接經驗裏產生出來,那真是人類的奇蹟,也因此使得佛法成為最獨特、最精深的實踐教義。

讓我告訴諸位一個故事,用它來說明得到慧眼的阿羅漢與擁有法眼的菩薩間不同之處。

一座大廈失火了,只有一個導向安全的門。許多人──男人、女人、小孩──在這大廈裏玩,他們之中只有少數人知道火災的危險。這少數知道危險的人,努力尋求一條出路。路是又長又難走的。最後他們衝出濃煙,出了大廈,當他們再度在戶外新鮮的空氣裏呼吸時,他們是如此地高興,以致他們就只是躺在地上,再也不想做任何事情了。然而,他們之中卻有一個人,不這樣想。他記得許多人仍在這大廈裏,而不明白火的危險;而且即使他們明白了,他們也不知道通到門口的路。所以,他便不顧自己的疲倦和危險,一再跑進大廈,去引導別人走出這危險的地方。

這個人就是菩薩。

另一個有名的故事,由赫士唐.史密斯教授(Prof. Houston Smith,他的中文名字是施錫恩)在他的傑作《人類的宗教》裏介紹給西方的讀者。故事是這樣的:三個人為了到遠地尋寶而旅行橫貫沙漠。他們在烈日下走了一段很長的路,又累又渴,急切需要一個蔭涼的地方休息,和一些水或水果來解他們的焦渴。忽然,他們來到一個有圍牆的莊院。他們之中一個人爬上牆頭,高興地喊起來,就跳進了那莊院,第二個旅行者跟著也跳進了莊院。接著第三個旅行者也爬上了牆,他從那裏看到一所美麗的花園,在棕櫚樹的蔭蔽下,還有一個有噴泉的大水池。在渴累交迫,赤日黃沙的景況下,這是何等的誘惑!正當他要跳進莊院去的時候,他想起還有許多許多的旅行者仍舊在那可怕的炎日沙漠裏拖著沉重的腳步徬徨,不知道有這個綠洲。他終於拒絕了跳進莊院的誘惑,忍耐著一切的苦,再爬下牆來,回到那漫無邊際、熾熱的沙漠裏,去接引別的旅行者到這個蔭涼休息的地方來。

我相信在座的每個人都不難瞭解,這第三個人是菩薩。

這裏必須指出:這樣的慈悲並不是表面的,而是發自內心,深不可測的。它沒有諸如「因為我喜歡你」或「因為你服從我」一類的先決條件。它是無差別的,無條件的。這種慈悲和愛是從「空」的直接體驗而生,是從完全調和、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執著的境界而生。

為了幫助各位更正確地了解法眼,我必須提出非常重要的兩點。第一,法眼能觀照真理的無限方面。正如在無邊無際的太空中,天文學家指出許多銀河、恆星、行星等等一樣,在「空」的體驗中看出無窮無數的境界,無窮無數的天堂、人間,無窮無數的有情眾生和不可計數的活動。第二,具有法眼的菩薩是沒有執著的。在《金剛經》裏佛陀一再地說,當菩薩救度眾生時,他對主體,例如「自我」;對客體,例如「你」;對其餘的事物,例如行為;或對時間的概念都沒有任何執著。因為如果菩薩對任何事物有絲毫執著,他便不能稱為菩薩。

說到這裹,我希望諸位對肉眼、天眼、慧眼及法限這四種眼已經有了清楚的觀念。下面是禪宗裏兩首有名的偈及關於它的故事。

中國唐朝時候,有一次禪宗的五祖要他的弟子們都寫一首偈給他看,以顯示他們對佛法的了解。神秀上座呈了如下的一首: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彿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評論說,神秀只到了門口,還沒有登堂入室。

一個名叫惠能的俗人也在寺內。雖然他沒有接受過五祖的教誨,卻是一個有大利根的人。當惠能聽到這首偈時,他不以為然,便說:「我也有一首偈。」於是就宣讀他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後來,惠能做了五祖的弟子並證到大覺大悟,成為禪宗史上最有名的六祖。他對不同根性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誨。雖然沒有這樣的記載,我敢說,六祖會毫不猶疑地告訴一個來求教的初學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彿拭,勿使惹塵埃。

現在我想問:神秀是用了哪種眼作他的偈?惠能又是用了哪種眼不同意神秀而唸出他的偈?為什麼在他成了六祖之後,他卻可以用他先前所不同意的偈來教人?現在六祖用的又是哪一種眼呢?我不回答這些問題,願意把它們留給諸位,以便諸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1 07: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