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八、「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

2
點擊 2170
發表於 2017-05-15 12:51:45

《金剛經的研究》八、「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八、「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

須菩提在讚歎佛陀之後,提出問題,依照《金剛經》的流通本,這個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您念過《金剛經》,一定知道在這部經大約一半的地方,須菩提又同樣提出了「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要和各位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佛講了很多道理之後,須菩提還會提出同樣的問題?經文經過了一千多年來的抄寫和印刷,在抄寫、印刷過程中,是不是有錯誤的可能?這是我多年來的疑問。有些註經大德,認為須菩提第二次重提這個問題,是他的慈悲,是要讓第一次問題還没有聽懂的人,還有機會再聽到佛的開示。也有的大德認為這兩次的問題,文字雖然相同,但其意義有深淺的不同,這些解釋都不能消除我的疑問。

後來,我讀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斷金剛分〉,佛說《般若經》的第九會,相當於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金剛經》。玄奘大師對這一個問題的譯文是「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這裡他用了「應云何住?」就比「云何應住?」容易解釋得多,涵義也比較豐富。可是〈能斷金剛分〉大約在一半的地方,也有同樣問題的記錄,而玄奘大師的譯文也同樣是「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因此,雖然我發現了新的譯文「應云何住?」可是還没有完全解答我的疑問。

一直到十幾年前,看到一本唐朝咸通年間,鳩摩羅什大師譯的手抄《金剛經》影印本,其中在經初的第一次問題時,用的是「應云何住」,而第二次問時用的是「云何應住」,換句話說,須菩提第一次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的問題則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可是那時,我還不敢確定那一種版本是對的。雖然覺得第一次發問時用「應云何住?」第二次發問時用「云何應住?」遠比兩次都用「云何應住」要合理且容易解釋得多。

去年,我細讀了江味農居士著的《金剛經講義》,發現他對這個問題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不但考據了古代的大德註解《金剛經》時所引用的經文,且根據敦煌石室唐人寫經,譬如《石室秘寶》中柳公權所寫的《金剛經》等,提出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的時候是「應云何住」,第二次問的時候是「云何應住」:他並且說,不僅唐朝的抄本是這樣,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剛經》版本也都是「應云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現在所謂的流通本),才改成「云何應住。」因此,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題中「云何應住」是錯誤的,應該是「應云何住」。我認為江居士的見解很正確,他這一番校訂工作很有價值。各位所讀的《金剛經》,大都是所謂的流通本。如果第一次的問題是「云何應住」的話,不妨在邊上加註「應云何住」,將來自己慢慢體會,再決定那一種譯文對你最能相契。

講到這裡,好像我對流通本中是否有錯誤的問題,已經有了解答,可是須菩提這兩次的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解釋呢?前後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要將這個搞清楚了,才明白這一個「應」,若搬動了位置,會使經文的意義產生相當大的改變。

現在,我先將須菩提問題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解釋一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因為在中國成語裡,没有適當的字句可以完全表達這句梵文的意義,所以没有直接譯成中文。阿耨多羅,簡單的說,就是没有比它再高再上的意思,簡稱為「無上」。「三」是正,正知正見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覺。一般譯成「無上正等正覺」,義「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了成佛的心。而為什麼要成佛呢?就是為了普度眾生。這個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者說發了無上菩提心。單單發了菩提心還不夠,我們應發無上菩提心。

須菩提在第一次問的時候,尚未深解義趣,這裡所謂的尚未深解義趣,就是說對應無所住的道理,還没有徹底明白,心中還執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執著有一個心可以發,這個心既然能夠發起,也會退失。因此他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發了無上菩提心,應云何住,就應該如何保住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

也有的大德,認為須菩提那時的境界已經不僅如此,他對空性的體驗已相當深了,在聲聞弟子中,解空第一。而在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中,也有對空性已經有相當體驗的,並且為未來有深厚根基的眾生著想,所以須菩提的問題,可以說是為了兩種不同程度的人而發。第一種可以說是為了初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剛剛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而請示世尊,這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應云何住?就是應如何保持,使之不退。另一種是為程度比較高的人而請示的,對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那個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安住,使之不動搖。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並不衝突。我建議有興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將這兩種解釋都放心上。

須菩提認為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之所以會退失,真心之所以會動搖,都是妄想心活躍的關係,而妄想心控制了人思想行動,所以他接下去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請注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應」是貫通上下兩句的,意思就是應云何住,應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將「應」搬到云何之下,變成「云何應住」,就貫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須菩提第一次發問,是請佛陀對這些已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佛弟子們解釋,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應該如何使他們的真心安住而不動搖;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他們的妄想心能夠降伏,使他們能夠了解並生起信心。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9-15 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