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九、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訶薩」和先答「應云何降伏其心」

1
點擊 1409
發表於 2017-05-15 12:54:21

《金剛經的研究》九、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訶薩」和先答「應云何降伏其心」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九、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訶薩」和先答「應云何降伏其心」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的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先說了一個綜合的答覆說,你好好聽著,我講給你聽,「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是在詳細解釋時,佛陀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裡我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佛在詳細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時,稱「菩薩摩訶薩」,而不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很多大德的註解都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已有資格被稱為菩薩。所以,佛稱他們為菩薩,多少有點稱讚他們之意。但是為什麼稱菩薩摩訶薩呢?摩訶薩是印度的梵文,摩訶是大,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對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稱他們為菩薩,也許還可以講得過去,稱他們為菩薩摩訶薩似乎可能性不大。也有的大德將菩薩摩訶薩這個名字分開來講,就是說菩薩及摩訶薩。認為在《金剛經》裡,佛說如來是為了發大乘者說這個金剛法門,為發最上乘者說金剛法門,所以此句菩薩摩訶薩中,菩薩是指發大乘心的人,摩訶薩是指發最上乘心的人。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問題。

有次,我參加一個大學的開學典禮,當校長向一千多名新生(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訓話時,他講了很多大學裡碩士及博士班的功課項目及研究設備,又講了這些未來的碩士、博士怎樣的學習,怎樣的研究,可是一個字也没提到一年級的功課是什麼樣子的。那時我忽然想到,啊!佛陀在《金剛經》法會中對這些大比丘不也是一樣嗎?不也是一樣的講給他們聴,大菩薩是怎樣的理解?怎樣的修行?怎樣的降伏他們的妄心嗎?換句話說,一旦發了心學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應該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理解修行為榜樣,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心,我們也應該怎樣降伏其心。也就是說,我們一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因此,佛陀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並不是稱這些大比丘為菩薩摩訶薩,也不是稱這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為菩薩摩訶薩;而是告訴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各位一樣,是告訴我們,大菩薩是怎樣修的,要我們都以大菩薩為榜樣,去修,去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我這個解釋,在別的註解裡還没有找到過,也許我有自作聰明、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來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佛陀不直接照須菩提所問的次序先答「應云何住」,而先解釋「應云何降伏其心」。上面我們已討論過「應云何住」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應該怎樣保持它,使這個無上菩提心不會退失。另一種是對程度比較深的講,我們本有的真心,應該怎樣安住,使它不動搖。

先拿深的解釋來講,真心本來没有動搖,也無所謂動搖的觀念,動搖的觀念完全是妄想。真心亦無所謂安住,這個安住不安住的觀念,也仍舊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無所謂「住」。佛經裡有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根本無所謂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顯現。這就是《圓覺經》裡佛說的「離幻即覺」。這並不是有一個和幻對立的覺。青天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遮滿了雲,一旦雲散,即是青天。因此用不著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所以佛不答住,只答降伏。

照淺的一種來講,發無上菩提心的會退失,也是因為妄想心的熾盛,像火一樣的在燒,所以要保持已發的無上菩提心,也只有降伏妄心一法。禪宗所謂「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要知道,一覓真仍舊是妄。各位明白這點,就能瞭解佛陀之所以只講「降伏」,而不答「應云何住」了。

從上面兩個問題的解釋來看,可見佛陀接下去所講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極為重要。我們學佛如果能把握這個法門,依教實行,不但可以福慧雙修,而且是直趨菩提成佛的正路,也和與各位有極深因緣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悲願,及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無量悲心相契相應。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9-08 22: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