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二四、再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3
點擊 2128
發表於 2017-05-15 13:24:26

《金剛經的研究》二四、再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二四、再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根源,簡單的講,即是我相。因為有了「我」,有了一個「我」的觀念,這是我的,我認為這是對的,那是錯的;我喜歡,我討厭等,就有了我相。有了我,而後就有你,有他,有大眾,有一切的一切,有空間,有時間,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說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這四相的根源是我相。今天我們再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將以我相為主題。各位只要掌握住我相,其他三相自會自動追隨。

我相和我見

在《金剛經》裡面,佛陀除了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名詞外,還用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用最簡單的解釋,凡見諸形相的叫做相,譬如臉孔漲得通紅,大聲和人爭辯,是我相;在爭辯的背後就有一個我見(見解或者是意見的見)。正因為有了這個我見,才會和人爭辯,才會出現臉紅大聲的我相。「相」可以見(看見的見,包括其他的感覺,如聽見),但「見」(見解的見)的本體卻不能看見,所以「見」比「相」更深一層。

「相」並不一定必須先有「見」。譬如,我這個身體──五官四肢,也就是我相,嬰兒呱呱地叫,是人一出生就有的相;皮膚破了,血會向外流,這也是相。這些都可以說是自然現象,並不需要先有我見。所以,「見」固然比「相」深,可是「相」的範圍比「見」廣,而且有許多的我相並不重要,實在不需要破除。譬如說,飢來吃飯,倦來眠,一個開悟的人也有這些「相」。可是,「強詞奪理,拔刀相鬥」就不是應該保留的「相」,我們應該明白它背後的「見」。

因此,修行從「見」上著手,要遠比在「相」上做功夫為重要,心淨則國土淨,如果貪瞋癡慢疑等我見能夠逐漸減輕消除,則沉淪六道造業受苦的我相,也自然會淡薄泯滅。

上次在紐約大覺寺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淺談」之後,有一位朋友對我說:「您說生氣、怨人、責備人、即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正好說到我的毛病,謝謝您給我指點,以後我見了人一定盡量恭維、稱讚。」各位,你們聽了,覺得怎麼樣呢?當然讚歎稱譽往往是有動機、有目的的,尤其是恭維。所以,還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是什麼人在稱讚呀?是我,這是我相;恭維誰呀?恭維某某人,這是人相;因為這種種貪瞋癡的理由而恭維,這是眾生相;繼續的恭維是壽者相,所以一樣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不僅如此,如果你說我既不責備人,也不恭維人,我心中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那就對了嗎?還是不對!是誰心中空空洞洞呀?這還是著了我相。甚至於發願要往生西方,想成佛作祖,都是著了我相。在《圓覺經》中,佛對大菩薩們說:「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我相的難除如是,各位,讓我們慢慢的研究下去。

《金剛經》中「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

《金剛經》裡有幾句經文,大家都熟悉,現在我們一起來唸一唸:「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各位,上次我們講一個人生氣、怨人、責備人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相,這很明顯的都是心中取了「相」。佛說:「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這一段我想大家沒有疑問。

責備人是不好,要讚美人,這是一種教法,也可以說是佛法中的修行辦法,所以是法相。這第二種人,他心中不怨人、不責備人而是讚美人,這是他取了法相。現在佛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換句話說,法相也不應該取。可是佛法即是法相,誦經拜佛、懺悔求福、行十善道、布施持戒,甚至於發願往生西方,念阿彌陀佛,都是法相。現在佛說,若取法相,也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就比較難以理解,必須細心研究。

第三段「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就更難懂了。首先,什麼叫非法相?歸納起來,有兩種人,佛說是取了非法相。

第一種人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滿腦子的貪瞋癡慢疑,認為一切法(包括法律)都不能束縛他,所謂無法無天,這種人是取了非法相。

第二種人是誤解佛法的「空」,以為什麼都是空無所有,既沒因果,也無所謂善惡,不是消極沉寂,就是變成任性亂為,造惡多端,這種人也取了非法相。這比取法相更難破除,所以佛說:「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什麼人在取非法相呀?是我。

所以,佛在《金剛經》接下去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如筏喻者划船的四個階段

佛接著又說:「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各位,佛在《金剛經》中說了兩句經文,對我們一般人講,實在非常重要,各位唸《金剛經》的時候,不知有沒有注意是那兩句呢?一是「如筏喻者」,另一句是「如所教住」。

「如筏喻者」,意思是拿筏來做譬喻,筏是竹木所編造的渡河工具,等於是船。這個譬喻是說,一個人如果在河的此岸,想要到彼岸,應該怎麼辦?佛陀是常在印度的恆河邊上說法。恆河很寬,很多地方是看不到彼岸的,上面沒有橋,那個時代也沒有直昇機這一類的航空工具,也沒有大汽輪或渡輪。唯一的渡河工具就是竹木編成的小船。經文中用筏,筏通常是指一個人划的竹排或木排,多少含有渡河必須靠自己的深意。

「如筏喻者」是個相當複雜的譬喻,我們可以將划船渡河分為四個階段來看:

第一個階段是人尚在此岸,尚未上船,連船都還沒有上,自然談不到能到彼岸。世界上萬萬千千的人都是尚未上船的,能上船的實在是極少數。前面我們講的第一類人(若心取相)及第三類裡的第一種人(心取非法相、不信因果、不分善惡的),都還在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已經上了船,拿到槳,在學著怎樣划船,不但希望船能向前進,還希望它不要兜圈子。這個階段主要的是在學划船的方法,努力地,一直線地向前划去。彼岸雖仍渺茫,只是一個概念,但是至少已不在此岸,已經向河的中心划去,此時的心仍取相,特別是強烈的法相、我相仍堅。各位,我們極大部分的同道,可以說都在這個階段。

第三階段是彼岸在望,划船的方法(法相)已很純熟,不必著意(我相漸斷)用功,只要一直線地向彼岸划去,自然能到達彼岸。

第四階段是船靠彼岸,你得將槳放下,一切划船的本領都已無用,連船也得放棄,趕緊跳上岸去,這個時候渡河划船,恍如一夢。

在《金剛經》裡,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就是說:我應為求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努力。這一切眾生是不分怨親憎愛,不分國族老幼的,這就是佛陀在《金剛經》裡教我們的划船方法。佛又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就是佛陀在《金剛經》裡教我們掌舵的方法,要逐漸的訓練不取相,不取我相,不取人相,不取布施相,使船能一直線的向對岸划去。最後佛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叫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三心兩意,也不要怕住相取相,只要照佛所教的划船撐舵的方法,努力一直線的划去,我相、人相、眾生相自然會逐漸淡薄,這就叫做「如所教住」。在《金剛經》中,佛又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時候眾生都無,哪裡還有我?這就是所謂的彼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相一空,此岸即是彼岸。

張澄基教授常講的一個故事

我的正文實在講到這裡為止,不過還有幾分鐘可講,我為各位說一個故事。這是從前我的老師張澄基教授常喜歡講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師父,他有三個徒弟。有一天,小徒弟站在老師父的身後,正在侍候師父,大徒弟和二徒弟則在門外爭辯。忽然二徒弟氣沖沖地跑進來,對師父說:「某本經典裡面,佛陀講的這個道理,我認為應該這樣解釋,可是他(大徒弟)不以為然,和我爭辯,師父您看我的解釋對不對?」師父聽了說:「你的解釋不錯。」二徒弟歡歡喜喜的跑出去了。不一會兒,大徒弟跑進來說:「師父阿!他只是依文解義,沒有明白佛陀所講的真實義,我想解釋給他聽,可是他卻和我強辯,現在他說師父也說他的解釋是對的。」老師父聽了大徒弟的解釋後,說:「你的解釋不錯。」

這一來,小徒弟方面可有問題了。「師父,如果大師兄是對的話,那麼二師兄就是錯了;如果二師兄是對的,大師兄的解釋就應該不對。怎麼可以二師兄是對的,大師兄也是對的呢?」老師父回過頭去看看小徒弟說:「你也對。」

各位,為什麼三個徒弟都認為自己是對,而別人都是錯的?可是這位老師父卻說他們都是對的?這個問題我留給各位自己去參了,謝謝各位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1 2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