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三九、《金剛經》座談會

4
點擊 2383
發表於 2017-05-15 13:57:57

《金剛經的研究》三九、《金剛經》座談會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三九、《金剛經》座談會

(一)引言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大覺大悟的時候,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只因妄想執著,未能證得。」這句話實是成佛學佛的總綱領,它明白指出,一切眾生,只要除掉妄想執著,就一樣的可以像釋迦牟尼佛證入如來智慧覺性。

什麼叫「如來智慧覺性」呢?我講不出,因為我還没有這種經驗,只好留待各位自己證得時去體會。什麼叫「妄想執著」呢?根據佛經中的解釋,簡單的說,妄想即是分別心,執著即是有我、有法的觀念。概括的講,有我見即是妄想執著。

各位請仔細想一想,我們一天的生活中,有多少時候可以說不起分別心?又有多少時候可以說没有「我」的觀念或「法」的觀念呢?

譬如,今天我們在座談會中,這是一個學佛的道場,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利害衝突、名聞錢財,可是還是充滿著各種見解,而且我們鼓勵這種不同的見解。但是,有見解,就有分別心,就是妄想;堅持我的見解是對的,你的見解不完全對,這種觀念就是我執法執,這些都是執著。所以,要除掉妄想執著,實在不大容易。對我們一般人來講,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但釋迦牟尼佛要用四十九年的時間,依眾生不同的根機對象,教導各種不同的方法;後來的高僧、祖師、菩薩、大德們,又各因時代的改變,地區環境的不同,倡立出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其目的實在都是一樣,是應機施教,要人們逐漸減輕妄想執著,而有一天水到渠成,妄想執著有如雲散天青,本具的如來智慧覺性,自然即時顯現。

般若是梵文Prajñā的音譯,意義是正智。波羅蜜是Pāramitā的音譯,其意義是到彼岸,這是一個譬喻,好比從大海的此岸,越海到達了彼岸,即是達到了目的。金剛也是譬喻,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即是說我們凡夫要以像金剛堅利的正智,消除妄想執著,以達到本具的如來智慧覺性的顯現。

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諸佛」即是彼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即是划船的方法和過程。

我們奉持《金剛經》就是在學划船的方法,在渡生死的大海。到達彼岸之後,了知奉持《金剛經》也是妄想執著,等於船到彼岸,就必須離船上岸。可是千萬要記住,須離船登岸,是要到了彼岸之時,若尚在茫茫大海之中,則還得要有船,要著力的划,方有希望到達彼岸。倘若在大海中時即認為船是虛妄,划是執著,奉持經典、學佛修行都是妄想執著,則就完全没有懂得佛所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的道理。高唱空調,走入邪途。因此,我誠心祈望各位,要好好利用這座談會的幾分鐘時間,切切實實,對這一門划船的法門提出疑問,互相研討,不求功德之無量,只求大家能多懂一些划船的金剛正智,早日同登彼岸。

(二)座談記錄

問題一:《金剛經》中有「第一波羅蜜」,請問什麼叫「第一波羅蜜」?討論結果 (以下此四字省去。)

通常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都以布施波羅蜜為首。有人誤會,以為第一波羅蜜即指布施波羅蜜。此是譯文上引起的誤會,實則第一波羅蜜是指般若波羅蜜,因没有般若正智,任何布施、持戒等都不能令人消除妄想執著,而登彼岸。所以,玄奘大師所譯的《大般若經》中,不用「第一」而譯「最勝」。《大般若經》巻第五七七,即是《金剛經》的另一譯本中說:「如來說:最勝波羅蜜多,謂般若波羅蜜多。善現,如來所說最勝波羅蜜多,無量諸佛世尊所共宣說,故名最勝波羅蜜多。」

問題二:《金剛經》中有「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什麼叫「若尊重弟子?」

「若」可以作「或」或「及」解(見《辭海》)。「尊重弟子」是指值得為人尊重的佛弟子,是代佛傳法、弘法的人。所以說,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說法的人)及傳法、弘法的人。

問題三: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印度梵文的音譯。「阿耨多羅」意義是「無上」,即没有再比它高上;「三」的意義是「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覺」。所以,意譯可作無上正等正覺。《金剛經》中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即是三藐,無有高下即是般若正智,即是如來智慧覺性,即是三菩提;而平等正智,即是大悲,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悲為心,是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中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生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也即是生起大悲心。

問題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如何體會?

我先給各位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禪師,名字記不得了,他精通《金剛經》。一日,背著一大包他所寫的《金剛經》疏義,出外旅遊。走到一處,肚中飢餓,看見有一家點心鋪子,就進去想買餅充飢。店中走出一位老婆子,看見他背著一大包東西,就問:「師父啊!您背著的是什麼東西呀?」禪師說:「是我寫的《金剛經》疏義。」老婆子說:「師父,我有一個問題,您如果答得對,我將餅供養您,不要您的錢。」禪師說:「什麼問題?」「《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師父,您要點的心是那一個心呀?」

「各位今天是座談會,請大家講講,點的心是那一個心呀?」

有一位答:「是現在心。」另有一位答:「是現在心不可得,怎麼點呢?」

有人在想:「總有一刻是現在,否則我們怎麼活著呢?」

各位看到此處,可否請您也掩卷想一想:「您是用什麼心在看這本書啊?過去心呢?現在心呢?還是未來心?」

各位,我在引言中已提到,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如來智慧覺性,不是我們凡夫的聰明知識所能瞭解。因此,佛的說法分為世諦及真諦(或第一義諦)。世諦是我們凡夫,及這個世界中人所能夠瞭解的真理,簡單的講,是教的諸法緣生。真諦是佛所證得,是我們的知識所不能瞭解的真理,教的是緣生當體即空。

世諦承認有世界、有人、有我、有一切物質、有心、有分別、有思想,但是指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各種因緣而生起,而因緣時時刻刻在變,所以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凡夫的病,就在執著這刻刻在變的緣生萬法,希望它是永遠存在的實體。

真諦則證得這刻刻在變的緣生萬法,如夢、如幻、如閃電,本體即空。因為空,所以能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能變。因為是空,所以並無實體,並沒有一件永久存在的實物。

所以,須菩提問:「如何降伏妄心?」是指世諦而言,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按真諦而教。所以,各位所答的都對,看您站在那一個境界,說那一種話。

問題五:什麼叫「諸法如義」?

按世諦講,諸法即是各種不同的相,千變萬化,形形色色造成這個花花世界,出現喜怒哀樂。按真諦觀,則照見這萬萬千千的諸法,其本體(佛書中常叫理體)原是平等一樣,並無分別,這種境界,在中國佛學中有一個代表名詞,就叫如,或如如。所以,「諸法如義」是以真諦來照見俗諦,也即是說諸法空性,緣生即空,是頂重要的般若正智。

(三)結語

各位,按真諦講是三心不可得,可是依照世諦言,時間還是有,我們的座談會已超過了規定時間近半小時,不得不今天的緣暫盡而散了。可是在未散之前,我還想答覆各位一個問題。《金剛經》究竟教了我們什麼划船的方法呢?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要發大悲心。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要發大願。

「滅度一切眾生已」或「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大行。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來智慧顯現,謂之大智。

大悲、大願、大行、大智實是消除妄想執著──度生死大海的划船要法。各位不論是學教、學禪、學密、學淨,希望都常將這八個字記在心上,以為座右銘。願大家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1 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