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熬夜精選一正德埔里大佛山開山老和尚上常下律老和尚清涼法語

2
點擊 491
發表於 2023-04-09 13:38:30

五種智慧 布施不能無慧,否則助惡;
持戒不能無慧,否則顛倒;
忍辱不能無慧,否則姑息;
精進不能無慧,否則傷身;
禪定不能無慧,否則魔亂。 「口好心好」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心好心壞看不見;嘴巴不好惹人厭。
莫說口不好心好;心好口好真正好。「人生舞台劇」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非此生才結下的因緣,
皆承襲前世那份斬不斷的情結恩仇,發願來世再見再報。
而之間的恩愛情仇,就隨著一世世的輪迴綿延不斷的越結就越深,而每個人每輩子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上演著充滿了悲歡離合的各種喜怒哀樂的人生舞台劇,永遠沒有完結篇的一天。「眾生皆具佛性 」
人雖有智慧愚笨之分,但佛性人人本具
卻無智愚之分,所謂下下人有上上智
學佛修道勿執著本身的聰明愚鈍
只要能精進修行,身心力行,終有開悟證道之日。「己過己心」
己過已多,勿論他非。
己心已亂,勿論他心。
先思己過,再觀他非。
先定己心,再觀他心。
是非亂心,自可消除。「成功者」
成功者,很少抱怨;
抱怨者,很少成功。
成功者,懂得感恩,
感恩者,不會自大。
抱怨者,只會製造垃圾,不會清掃垃圾;
感恩者,不會製造垃圾,只會清掃垃圾「常燃心燈」
生命日夜流,及時當努力。
世間是無常,莫墮迷惘中。
要常燃心燈,自修求智慧。
離過求精進,知足入道場「少造業多念佛」
少造業多念佛,所布施行善之福德,才能圓滿無漏。
少造業多念佛,所念佛誦經之功德,才能圓滿無礙。
少造業多念佛,所禮佛懺悔之罪業,才能消除無餘。
少造業多念佛,所修行佛法之功德,才能開悟證道。「口業罪藪」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克服的業力;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抗拒的阻力;
口業是女眾墮入惡道的主要業力;
口業是女眾往生西方的最大阻力;
口業令道場不得清淨,是非不斷,
口業令眾生退失道心,斷人善根,
口業常令人起煩惱心,身心難安,
口業常令人起爭執心,瞋恨難消「財色名利」
貪財,為財所執;
貪色,為色所迷;
貪名,為名所惑;
貪利,為利所誘,
執迷誘惑,令吾等生生世世,
於輪迴生死痛苦中不得出脫「四聖諦」
「現在」我們所受的「苦」乃承受
「過去」我們所「集」造的惡因,
「未來」我們要「滅」生死之苦果,
「現在」我們要修「道」之善因 「人生的經營規劃」
人在五十歲前,需好好經營生的問題,得努力工作,奮鬥事業,追求名利,讓生之時,生活的燦爛絢麗,多彩多姿。
人在五十歲後,需好好經營死的問題,得精進念佛,修行佛法,勿再追求名利,讓死之後,神識永享極樂,壽命無量。「吾身是苦」
世間難忍是淫慾;瞋恨無過於怒火。
最苦乃是吾有身;生老病死從此身。
極樂無過於寂滅;不要追求世間樂。
求則追求出世樂;才能獲得永安康「學佛知見」
學佛目的乃在淨化心靈、提昇智慧、斷除煩惱、啟發良知良能,得明辨是非善惡,不造惡害人。
進而發慈悲心,行菩薩道,救人離苦得樂,願眾生皆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眼若常觀光明慈善之事;
耳若常聽光明佛法之音;
口若常說光明慈悲之語;
如此長久行持,身心自得光明清淨「口好心好」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心好心壞看不見;嘴巴不好惹人厭。
莫說口不好心好;心好口好真正好
「四種人生」
貧窮無慧向善學佛-再造人生
富貴且慧向善學佛-圓滿人生
貧窮無慧墮落為惡-悲哀人生
富貴且慧墮落為惡-遺憾人生
「無信則不義」
人無信則不立天地間
人為利背信,罔顧人倫道義
互相傷害,故苦難多
如遵奉義理,光明磊落
人天欽敬,受福無量
「世人之貪」
世人貪財為我,要享用故;
世人貪色為我,要享樂故;
世人貪名為我,要享榮故;
世人貪食為我,要享味故;
世人貪睡為我,要享安故。
我所貪之五欲,或被人奪,或被人害,則起瞋恨,
瞋念既起,造諸惡業,終墮惡道受苦無量
「空有實相」
我們往往對所羨慕的美好事物充滿憧憬,
卻忽視了它們背後所隱藏的危機,
殊不知多少人陷入這些事物的漩渦裡而哀傷悲痛。
未求得者不知其苦痛,盡想跳入,
已求得者雖受其苦痛,卻跳不出;
唯有智者不為所惑,怡然自得不為所動

【開山和尚 常律法師法語錄】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

佛教終極的修行的目標,即是解脫開悟成佛度眾生,但解脫之法無非是在心靈的轉化。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下放下心中會割除我慧命的貪瞋癡的刀刃,放下一切的恩愛情仇妄想執著,當可立地找回原本的佛性,斷除一切煩惱,而成就佛道,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

從本質上而言,任何宗教的修持皆為意識的根本轉化。即存在模式從肉體到精神的一種象徵性的死亡與再生。套用榮格心理學的術語說,即是自我自性淨化而作的犧牲。

而佛教密宗的「心觀」;淨土宗的「念佛」;禪宗的「冥思」,各宗觀想種種的精神意象,皆是每個人心靈深處的生命力量的轉化與蛻變,以達心靈更崇高寧靜自在清涼的意識狀態。

這種心觀、念佛、冥思的核心在於身心靈的統一和諧,它是一種動靜態的過程。

在這一種過程中,心觀者的無我,念佛者的忘我,坐禪者的自我,當下他們的集體意識已被摒棄,集體的無意識已被崇高聖潔的佛性意識所加持取代,當下的本能意識的體現,即為「是心即佛,是佛即心」,心靈即刻達到最崇高尊貴、聖潔清淨、原始自然、法喜充滿的涅槃境界 阿彌陀佛少造業多念佛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0 23: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