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大乘菩薩不離世間也不受世間的困擾而產生煩惱

0
點擊 262
發表於 2024-07-02 12:43:11

聖嚴法師:大乘菩薩不離世間也不受世間的困擾而產生煩惱

「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三昧是正受,也就是定。金剛三昧是非常堅固的禪定,定力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退失。普通禪定一出定之後,心就和煩惱相應,而金剛三昧不論是出定、入定,隨時隨地都在定中,定的力量及功能,不會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事務時,受到影響而產生煩惱。楞嚴大定也就是「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如來不管是在打坐也好、講話也好,與人處理事情也好,任何時間都是在定中,沒有不在定中的時候,這就是金剛三昧。

「聞熏聞修」,聞熏是用耳朵聽,常常聽聞佛法、聽聞法音,使之熏習再熏習。熏是愈聽愈深入,深入自性流,此處的「熏」,並不是唯識宗的種子熏習而現形。觀世音菩薩因為聽聞佛法之後,照著觀音如來所教耳根圓通的方法去做,一邊繼續不斷地聽眾生的聲音,一邊繼續不斷地回到佛所說的法義上,愈聽工夫愈深。聞熏一定是和聞修連在一起,這才是修佛法,如果僅僅聞熏而不聞修,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幻相、幻想,只是思想在想,就變成了妄想而不是修行了。

你現在聽我講《楞嚴經》,如果回去後老是在想:「聖嚴法師今天講的是什麼?」這不是實際上真正的修,而是只有聞熏沒有聞修了。許多學佛的人說到有關佛學名詞、名相時,能夠對答如流,背得滾瓜爛熟,一講到《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等經典時,也能說得滿清楚的,可是問他們在修些什麼工夫時,他們會說:「我已經懂得這麼多,還要什麼工夫?這就是工夫呀!」其實這是在賣知識學問,只有聞熏,沒有聞修。聞而熏修,是要照著去做,這才是最重要的。

《楞嚴經》要我們實修「金剛三昧」,但是為什麼要稱「如幻」呢?「幻」有三個層次:

(一)「依幻」是凡夫,凡夫所有的一切知見,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是虛妄的執著。頭腦裡所想的觀念是幻想,所處的環境是幻境,所接觸的反應是幻覺,都是虛妄的,但是覺得很真實,不會感覺這是虛妄的,這就是在幻中還不知道自己是幻。

(二)「出幻」是聲聞乘,聲聞乘的阿羅漢已經知道世間是虛妄的,一切都是幻的、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們認為真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境,可以永遠住在那裡,因此就厭倦並且逃避這個現實的世界。然而,從大乘佛法的立場來看,這種想法也是虛幻的執著,將住於涅槃境當作最究竟、最可靠、最安全的境界,其實這種想法、感受與經驗,也都不是究竟的,不須出離。

(三)「依幻、出幻、還住於幻」的大乘菩薩,也就是大乘的佛法,不戀生死、不厭生死,不離世間也不受世間的困擾而產生煩惱。依幻、出幻、同時還住於幻而不執著幻,這三個層次大乘菩薩全部都具足了。

金剛三昧所修行的定,是處處在定中,時時在定中,不一定要不住三界或不出三界,不一定要打坐或不打坐,在任何時間都是相同的。看起來不像是在定中,這才是真正的定,因此叫作「如幻」,就是「好像是」。像講經這樣一種場合,是真還是幻?對如來而言是如幻,對凡夫來講,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幻。剛才我遇到一個人,她有個孩子業習很重,不容易受教,她費了很大的心力來教導孩子,但怎麼教就是教不好。我對她說:「妳還是要盡母親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不要跟孩子拚命,即使希望與要求不如妳想像的那麼好,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孩子業障消了,自然而然會變好,也或許他一輩子就是這個樣子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妳吃妳的飯,他吃他的飯,各人福報不同,妳是沒有辦法的。能夠這樣想,至少可以少一些煩惱,因為妳的責任已盡,這樣不是比較好嗎?」雖然「如幻金剛三昧」尚未修成,「如幻教育小孩」還是可以做的。

這種基本原則,可以運用在任何情況、任何關係上。婚姻是「如幻婚姻」、生意是「如幻生意」、工作是「如幻工作」、學問是「如幻學問」,通通加上「如幻」,不但盡了責任,同時也很快樂。《維摩經》裡有個比喻:如來說法,如幻師對所化之人說幻法。釋迦牟尼佛說法,等於是幻師在對他所變化出的人說幻法,這不是等於沒有說嗎?但還是要說,因為被變化出來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被變化出來的。你們知道你們都是佛嗎?你們現在變成凡夫的樣子,自己還不知道是被變化出來的。有一次我稱一個人為「菩薩」,他很緊張地說:「啊?我是菩薩嗎?」他不曉得他是菩薩,因為從來沒有人稱過他菩薩,而我的習慣是看到任何人都是菩薩。

能夠得到金剛三昧,就與佛的慈悲力量是相同的,自然而然會應眾生需求而度眾生,眾生需要見什麼樣的身分聽什麼樣的法,便會以什麼樣的身分來說什麼樣的法,這即是以幻師對幻人說幻法。因此,觀世音菩薩是用三十二種應化身來說法度眾生。

問與答

信眾:以幻修幻,如何能明心見性?

師父:以幻修幻,在幻不見了的時候,能夠不執著幻,不受幻相、幻法所困擾,這就是明心見性。聽了佛法後,如果頭腦老是在那裡打轉,明心見性大概離你滿遠的,這只是聞,而沒有聞修了。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1 16: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