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謹--金剛經說什麼(六)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最難的布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憶劫。以身布施。】
什麼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印度的習慣。印度這個民族不太注重歷史,覺得過去的就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記那麼清楚幹什麼?對於數字一個兩個,一萬個兩萬個,開口就是八萬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個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個月。佛經上講時間,一天分三時,就是三個階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後日分就是下午,這三句話其實就是一天。
以身布施很難啊!譬如我們現在輸血給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給人家了,有人受傷,需要一塊皮去補,把自己身上割一塊去幫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媽媽生孩子,父母帶孩子也可以說是身布施,不過看不出來,還布施得很願意,很高興呢!勞碌一輩子,最後被兒女罵一頓,說你這個落伍的老頭子,愈罵愈高興,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實嚴格講起來,這不算布施,因為父母的愛兒女,是基於自己私心的愛。又如你愛一個人,願意為他服務,算不算布施呢?這是布施的行為而已。實際上,這是你的癡心,貪瞋癡慢疑的癡,愚癡的癡。我們常常引用龔定盦的兩句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真布施是捨掉自己捨不得的,是一種自我犧牲。譬如說只有砍掉我的膀子,才能夠治好你,我願意砍掉給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施,非常難。
為什麼這裡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兩件事情最難布施,第一件是錢財。我們常聽四川朋友講一句笑話,「錢、錢、錢,命相連」,那個錢真是與生命一樣要緊;所以錢財最難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時候,絕對慷慨的把錢財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
第二件是身布施難。最難布施的是「我」。佛現在講,假使有一個人,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什麼是恆河沙等身布施?我們一個身子犧牲了,算是一個身體布施,自己死了以後,再來投胎,那個身子再來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來布施,犧牲自己,為社會為眾生,這是以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來作布施,這個是講數量之多;犧牲不只一次,犧牲像恆河沙那麼多次數,這是講生命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其次講時間,連續的布施,投胎再來,又來還是為眾生再布施,再來還是布施,經過百千萬億那麼多的劫數,都是以身布施,行菩薩道,這個功德你說有多大?所以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常有人問我是不是佛教,我說我什麼都不「叫」(教叫諧音),為什麼呢?我沒有資格當佛教徒,因為我沒有辦法以身布施。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所行的真是菩薩道。曾告訴大家,二三十年前,我在基隆的時候,一條船在海上碰到了颱風,那是海軍拍賣掉的舊船,快翻了。一個有肺病的人在船上,水手拿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看見一個女的抱著一個小孩,在喊救命,就把救生圈套上了母子倆個,自己就不要了。那個船員一上來看到,急得不得了,東找西找又找一個救生圈丟給他;他一轉身,看到一個年輕人在找板子東找西找,很危急的時候,他又把這個救生圈給這個年輕人了。他說你年輕還有用,我又老又病,沒得用了,最後他犧牲了。這個就是菩薩,在危難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己。
所以我說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談一下,我就不高興了,心想怎麼搞的,儘講,我都累死了。這就是不肯以身布施,對不對?假使有人家要你幫忙,多跑一點路,唉呀!我那麼大年紀,還給你跑,這也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學佛,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布施兩個字不可以輕易談,你說這裡出十塊錢,那裡出一百塊錢,是布施嗎?你是算過的,這一百塊錢拿出來,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因為還有八千一萬在身上;那不算布施。只有自我犧牲去助人救人,才算是真布施,所以真正的布施之難,這一點須要注意。至於有些人布施了一點錢,還希望留下一個名字,走過來看看,啊!我都布施了,怎麼還沒有名字?那個不是布施,而是施布了,布施倒過來了。所以學佛要瞭解布施之難,真布施須要真放下。這裡談布施沒有提到錢財,只說以身布施,這樣一個人,無始劫來以身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但是佛又說了:
信心不逆的福報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假使有一個人,拿自己的生命布施,經過無窮無數的時間,只有布施,不要求收回來,這個人福報很大。可是,如果有一個人,學了金剛經的法門以後,做到「信心不逆」,這一點是重點,徹底相信金剛般若波羅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信得過自心自性;光信還不行,信心不逆,沒有違背,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面以身布施的福德。
信心不逆是很難的,許多人佛學的道理瞭解很多,但在行為上,做人做事上,都與佛法相反,都是違逆。譬如說勸人家勸的比唱的還好聽,唉呀,放下,看開一點……他自己放不放得開?你馬上逗他一下,他就看不開了。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不是理論而是絕對的信心,這樣去修行,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報,超過前面所講的專門以布施為功德的人。更何況還有人對金剛經的佛法,廣事宣揚,乃至古代沒有印刷,只有抄寫,受持,接受了,照這樣修持,每天讀誦,為人家解說這個道理;這個福報比前面的還要大。
如來說給誰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最要緊的一句話,金剛經這個經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議」,想像不到,「不可稱量」,沒有辦法去量一下有幾斤重,或者多長。總而言之,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是你們注意下面兩句話啊!這個功德那麼大,大家都研究了,大家都帶一個功德回去嗎?都沒有帶走,為什麼?因為此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這一個經典的內涵,是為了真正發大乘心,大菩薩道的人說的,也是為最上上乘,不是普通智慧的人,而說的經典。他說假使有人能夠受持讀誦,當然,我們不一定是上上智,可是,能夠接受,讀誦研究這個經典,「廣為人說」,普遍向人家宣揚的話,「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佛,完全知道這個人。佛可以給你證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見,完全可以瞭解這個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他說,這樣的人,不久的將來,都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什麼理由呢?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說這樣的人,他就等於佛,他有責任感,把佛法的這個擔子挑起來;所以,他就有這樣大的智慧,這樣大的福德。只要你發這樣大的心,肯挑這樣大的擔子,就有這個功德,有這個智慧。荷擔什麼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普通話叫做大徹大悟。他說挑負了這個擔子,自然有一天會大徹大悟。
你喜歡小法嗎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在楞伽經裡,把人的根性分類五種,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歡修小乘法。你教他修大乘菩薩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無法接受。等於學校的學生,很多人只能夠到某種程度,因為他的智商不夠,只能受最低的教育。學佛法也是一樣,雖不是智商的問題,但是他的根器發心,喜歡走小的路子,弄點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裡看到光啊,聽個聲音啊,那裡氣跳啊,今天臉色又發光,明天腳又發熱,指甲發亮啊等等。這些就是所謂樂小法者。這種人的觀念思想,已經落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們一切只是為「我」,希望在人中做個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長壽健康,希望自己不死;至於大乘的法門,如何見性成佛,朝聞道夕死可也,他們根本不予理會。所以,佛說這些樂小法的人,對於這個經典所講的真義,沒有辦法聽受,沒有辦法讀誦,更不會弘揚,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說的這一本經,始終講這個經怎麼重要怎麼重要,現在告訴須菩提,在在處處,隨便在什麼地方,只要有金剛經這本經典所在,不管世間的人,乃至天上的神,乃至阿修羅,魔王,魔鬼,都自然應該供養這個經典。有這本經擺在那個地方,等於有個佛塔在那裡,大家自然都應該供養,應該恭敬,頂禮,乃至拿香花供養它。
我們說一句對佛不太恭敬的笑話,佛好像宣傳廣告作的非常好一樣!這一本經啊,完全運用廣告的手法,說這個般若法門怎麼重要怎麼好,大家如果唸經唸到這裡,很可能會產生這個感覺,裡頭好像沒有講到什麼東西。可是裡頭是不是講了東西呢?這就是金剛經翻譯的特殊,說法特殊。他講的第一重點,請大家注意,「信心不逆」,他講一切相不住,一切心放下,就可以到家。可是人信不過,做不到;儘管嘴裡講可以放下,事情到來一點都看不開,更放不下。
所以我常常講的幾個字,我自己號稱十二字真言,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這就是信心有逆。第二個重點就是敢為佛法挑擔子,荷擔如來正法,挑大乘法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在滔滔濁世中,要有這樣的精神。要頂天立地的站起來,為人類的文化,為眾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奮鬥。這樣的精神需要無比的忍辱,無比的犧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這就是重點。佛並不是只作廣告,把這兩個重點抓出來,再讀這一品,就知道它的意義所在了。偈子如下:
第十五品偈頌
躍馬投鞭星斗橫 一呼百諾作雷鳴
江山無恙漁翁老 何似靈山補衲輕
「躍馬投鞭星斗橫」,這是拿世間法來比方,英雄人物出來,像漢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這一類人等,騎在馬背上。投鞭是用秦王苻堅的典故,他帶兵打仗,幾十萬大軍,自稱投鞭斷流,部隊那麼多,馬鞭一丟,連河水都可以塞住不流了。星斗橫,天上的星星都被他震動了的樣子,威風驚天動地。
「一呼百諾作雷鳴」,一個人當了帝王那個威風,福報是太大了,隨便叫一聲,下面多少人答應,好像上天打雷一樣,這是說人世間作了皇帝,福報是最大的;所以人人都想當皇帝,但是這個不是真的福報,真的福報在那裡呢?
「江山無恙漁翁老,何似靈山補衲輕」。天下太平,人人有飯吃有衣穿,無是非,都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又懂得了佛法。穿一件百納衣,破袈裟,從前和尚穿的百衲衣,現在很少看到,過去大陸上,許多專門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說上畫的那個濟公活佛的衣服一樣,叫做糞掃衣。就是垃圾堆撿來的破布,一塊一塊把它縫起來,一針一針都把它密密縫起來,破了又縫,一身都是線的樣子,也叫做補衲衣,衲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人生真正的福報,還是清福最難,如何享到這種清福呢?發上乘心大乘心,由擔當如來家業發起,這一個大心發起,就有真正的福報。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被輕賤的前因後果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個大問題啊!佛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為人輕賤。有人事業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來學佛,我說你不要搞啊!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學佛就要倒楣的。他說菩薩會保佑發財;我說佛不管這個事,因為佛學是空道,你要學只有放下。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作好事,結果倒楣透頂,什麼壞事都到他身上。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這個問題,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那裡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要瞭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認為生命是連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佛在別的經典裡答覆過這個問題。有人問過佛說,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結果卻那麼慘呢?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還沒有報完,所以先還這個惡報的債。他現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將來或他生來世要去收帳的。
講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為看不見的原故。其實很容易看,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為有個法子傳你。你只要看看我們自己一生就曉得了,尤其我們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是年輕時候已經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把人生分三個階段,二十歲前當前生,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四十到六十當後生。這個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點,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現在生,明天就是來生。
我們很多同學常常跑來跟我開玩笑,老師啊!我前生究竟是什麼變的?我又沒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見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報,「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難之處就是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它承認生命是永恆的,但生命的現象則是變來變去的。
中國文化易經也講因果,可是易經的因果,與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說,與代表道家的老莊學說,個個都談到因果的道理。金剛經的這一節,特別提出來,假使有人讀唸這個經典,結果為別人輕賤,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說現在的時代,最落伍的是學佛的人。隨便搞一個玩意都好,怎麼去學佛?好像一學佛,這個人在社會上已經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極點,處處被人家輕賤、看不起。佛說你要知道,以因果報應來講,是因為這個人先世的罪業,應該墮於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換句話說,將功折罪,抵那個罪。因為現在做好人、做好事,把過去生的業報減輕了,消滅了,而另外得一個果報;這一個果報太不容易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要成佛。
我們聽了佛這個話,只好對他老人家說,你老人家說的是對啦!但是我是不敢啦!只好客氣一點。你要曉得,世間的福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要想大徹大悟而成佛呢!但是禪宗的頓悟觀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學禪,而且每個年輕人學禪,都等在那裡開悟。還有個同學說,已經坐了一個月了,怎麼還沒有開悟?我說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剛經現在告訴你,你看懂了吧!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那一點消息才會來,所以永嘉禪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我們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果。所以金剛經這一點,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的;因為你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會大徹大悟。下面佛自己舉一個例子:
誠敬努力的人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經過,回憶過去無量無數時劫,曾跟隨那由他諸佛修持。那由他是無量數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開悟時的老師是然燈佛;中國後來有一本小說封神榜中,就有一個然燈古佛。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發心學佛,可是他中間經過的善知識、名師,共有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的佛,每一個佛前面他都去學,而且供養過。
什麼叫供養呢?像孝順父母一樣的孝順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他說他都供養承事,他曾經都替他們做過事,做過弟子;他只要碰見一位善知識,自己絕對不敢放逸,沒有空過的。換句話說,總要學一點回來的。他講的這幾句話,就是說自己的求學精神,勤勞而精進,謙虛而向學。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他說,其實當時啊!沒有一個人給他講過般若金剛經的道理。現在釋迦牟尼佛本人,說出來這個道理,說假使有一個人,在後來末法的時代,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受持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我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盤、電腦,算都算不出來功德有多大。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拿著這本經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過去所有的功德還要來得大!他是這樣鼓勵我們。
不可思議的果報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他告訴須菩提說,未來世上,有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說啊!我都不敢講出來,我怕講出來以後,有人聽了會狂亂發瘋,甚至於對佛法都不相信了;覺得牛吹得那麼大,沒有這回事。所以佛說,不敢說,說了有人會不相信的,會懷疑的,會發瘋的。
佛是真的沒有說啊!但是他補充了一句,這個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你不要以為金剛經文字看懂了,就以為懂了金剛經,它一層一層道理多得很。「當知是經義」,義是道理,這個理不可思議,不是你的知識範圍所能想像的。因此,這個經的果報,功德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第十六品偈頌
業識奔馳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 但了無心當下休
「業識奔馳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瞭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習慣,沒有什麼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什麼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譬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面,是第七八識的範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瞭解,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講身布施,身布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什麼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身體的感覺布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在那裡?岸就在回頭那裡,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
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在前面,沒有辦法回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什麼地方了。岸是什麼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嘆,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茫茫苦海裡頭翻翻滾滾。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
「但了無心當下休」,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裡特別注意一下。
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到達什麼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現在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三十二品,現在已經講完第十六品,剛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兩,二八就是十六了,一半一半。這一半講完了,下面還有十六品,另起爐灶,這個分類是有一個道理的,不能不注意;這不像我們現在寫書,高興寫到那裡,拿個數字隨便來標一下就算了,這裡研究的,同易經數理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現在第十七品,回轉來,又是一個新的起頭。
發什麼願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你看,又回頭了!又是老問題,這個須菩提也同我們一樣,夠囉嗦的了!金剛經一開始,他就問佛這兩個問題,佛一路給他講下來,講到了現在,他老哥是等於為我們問話,老師啊!我還沒有懂咧!他說一個學佛的人,剛剛要發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見性悟道,「云何應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麼住?住在那裡呀!「云何降伏其心」呀?我的思想煩惱多得很啊,怎麼把它降伏下去呢?還是這個老問題。你看,很滑稽吧!假使把它當一個劇本,不要當佛經看,這個演員夠囉嗦的了!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還是老話,不過這老話很不同啊!這個話裡頭有骨頭。當金剛經開始的時候,佛對須菩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善護念」,「應如是住」。這裡答覆的不同了,他告訴須菩提,一個準備開始學佛,想求大徹大悟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當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麼心呢?這就是佛家講的發願,立一個志向,發願就是立志。立志做什麼?「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眾生,那些在苦惱中的眾生我都要救,滅度他。
什麼叫滅度呢?使他離苦得樂,進入涅槃。所謂涅槃的境界,就是離苦得樂,滅度就是這個意思。你不要看到滅度兩個字,以為是把他砍頭殺了,那還得了!滅度就是涅槃兩個字的翻譯,是形容辭,走入了寂滅、清淨的境界;是回頭是岸那個岸。這個境界也就是離一切苦,得究竟的樂。要想學佛,第一個動機,就是要有這個心。
其次,「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事實上,你度了一切眾生,做了就做了,心裡頭並沒有說,我已經度了那麼多人了,如果有那種心理狀態就錯了。前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他媽媽生了他們十六個弟兄。我說這個老太太真偉大;但是儘管老太太生了十六個,最後走的時候,實無一可生者,還是等於沒有生嘛!怎麼樣一個人來,還是一個人走,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光光的來,光光的走,來的時候很不高興,一出來還大哭一場,走的時候自己來不及哭了,別人幫他哭。更妙的是小孩子生出來就是抓,捏著拳頭抓。個個都想抓一把,抓了一輩子,抓到臨終沒辦法了,只好放手。普通一個人生就是這麼一個境界,做了一輩子的事業,生了一大堆的兒女,最後,實無一事可滅度者,一樣都帶不走。
佛說,由這個人生可以瞭解到,學佛的人發心度一切眾生,救了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心中一概不留,認為是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菩薩道,是菩薩發心。如果今天幫了人家一點的忙,心裡還念念不忘,還希望人家恭維一下,那就完了;不要說學佛不行,做人都不行。所以說,學佛的人,要這樣發心。
他說什麼理由呢?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修菩薩道的人,只要有一點自認崇高,自我的偉大,自覺了不起的話,他已經著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這樣的人,佛說,完了!「即非菩薩」,這個人夠不上是學佛的人,不是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中國文化也講大公無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樣才是大公無私,才是菩薩,否則,佛說即非菩薩。
然燈佛所得什麼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這四個字就是說什麼理由?他告訴須菩提,你們天天想悟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告訴你,沒有一法,沒有一個東西叫做道。大徹大悟就是悟到一個沒有東西,你覺得有一個法可學,有個道可得,你就錯了,你已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候的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
佛問須菩提:當年我在然燈佛那裡開悟的時候,你想一想,我真的得到一個東西嗎?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多大多小啊?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東西嘛?他說,你想想,我得到一個東西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須菩提很懇切的回答,據我所知,你悟道的時候,了無所得。這是真正悟道。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說,假使我的理解沒有錯的話,我跟你學了那麼久,瞭解佛所說佛法的道理,佛當時在然燈佛那裡,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東西,叫做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沒有得到一個叫做什麼大徹大悟的東西。所以須菩提答的很清楚。但是須菩提說我沒有證道,我的瞭解是這樣,不知對不對?
【佛言。如是如是。】
佛就說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樣究竟是怎樣?所以啊,真正你們要學禪宗,這就是話頭,「如是。如是。」這一句就是話頭,你參通了就對了。天天只要參「如是。如是。」不過也不要搞錯了,明朝末年,有一個名妓叫做柳如是,她姓柳,採用金剛經如是兩個字作名字。「如是」是佛說的,翻成白話文就是這樣,佛這是給你話頭參,這樣就叫大徹大悟。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告訴你老實話,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他說假使佛法到了最高處,有法可得的話,當我悟道時悟到有個東西可得的話,那麼,我那個老師然燈佛啊!當場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將來之世會大徹大悟了。授記是佛教專有名辭,悟道的古佛,當弟子悟了道,他就在前面摸摸頂,所謂灌頂,撫摸一下授記,說個預言,過多少年後,你在什麼世界成佛,打一個標記,這就是授記。
然燈佛為什麼授記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當釋迦牟尼在然燈佛那裡悟道的時候,實在沒有得到任何一個東西;所以然燈佛當時給他授記,你於將來的娑婆世界成佛,你的名號叫釋迦牟尼。我們經常說,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大家來學佛,都抱一個有所得的心,求得一個無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錯誤。佛就說:當時我得一個無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好了,現在問題來了。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是重點啊!大家學佛的人千萬記住!我們學佛都是拜佛,佛也叫如來,天天磕頭求如來保護,為什麼中文翻譯成如來呢?中文翻譯得很妙,如來,好像來了,對不對?「如」是好像,如來,好像來了,但是根本就沒有來。如果說沒有來吧!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那個電視上的明星,是不是到你前面來了?事實上他沒有來,他是如來,好像來了。你打電話的時候,那個人是不是來到耳邊上?他沒有來,可是他是如來,好像來了。所以如來在那裡?佛在那裡?佛就在這裡。你不要另外去找了,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內外,隨時有佛;只要你自己能夠找到,你就見到了佛,也是見到了如來。
這裡怎麼註解?「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一句話最重要,學佛法千萬要記住。大家學佛的人,都帶有宗教性,佛在那裡?佛在佛堂那裡;佛在那裡?佛在廟裡;或者佛在西天,那就糟了。佛在那裡?佛就在你那裡,「即諸法如義」。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那一點法不是佛法,任何世間法,正如中庸所講:「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就是如來,都可以到的;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淨的地方,髒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所以叫諸法如義。這一點特別要注意。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說:假使有人說,佛在菩提樹下七天成道了,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告訴你,須菩提,真正開悟的那一天,佛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東西,所以叫大徹大悟,悟道了。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你說,什麼都沒有得到,那何必學佛啊!我們本來也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嘛!人家都說學佛學個空,大家自己都不用腦筋想,如果你用腦筋想,還要去學個空?我本來空的嘛!何必還跑到那裡去找個空呢?對不對?如果說佛法是學有,那跑去學學還有點味道,去學空,學空還跑那麼遠的路,跑到山上,到廟子找,那個廟子又不空!學空又何必找!本來就空的。但是佛告訴你,不是學空的,也不是有的,「是中無實無虛」。無實就是空,無虛就是有,就是普通經典上講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金剛經不用非空非有的字眼而已。
一切都是佛法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學了佛以後,非常小氣,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我有時候到鄉下去,看到土地廟,那個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的行個禮。人家說你學佛的人,何必呢!我說我不管那一套,活著做好人,死後還做個土地公,我還不一定是好人,死後土地公還可能管到我呢!我先結個善緣不是蠻好嗎!你們學了佛,皈依三寶,就了不起了,你自己才是活寶呢!這是真話。
所以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出世間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他沒有看不起人,只是教你不要亂學。佛在經典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裡又告訴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可是佛說的啊!不是我說的。所以說,宗教分門戶、分派別,這一種胸襟就根本不能學佛。
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樣的很恭敬,基督總是個好人嘛!總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歐洲人、美國人、白種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請上坐,吃果果,給他磕個頭。基督年紀總比我們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學佛的人第一個胸襟要大。所以學佛,第一要學這個人,學常開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薩,就是肚子要大一點,包容萬象,什麼都是好的,都對;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學他胸襟大,面孔對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這個就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他又推翻了!什麼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我們剛才講,我們就是給他行個禮,行過了也空嘛!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這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觀念說空就空了。所以叫做「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什麼都沒有的菩薩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註:長字是長短的長),他問須菩提,假定說有一個人好長好大,佛那麼一講,須菩提馬上就接話說:我懂了,你老人家講,一個人好長好大,實際上是形容啦!沒有看過一個人那麼長那麼大。佛一聽他的話,就再告訴他: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對了,他說你答得對了,學佛的人也是這個這樣子。假使一個學佛的人,跑來唸經,南無南無南無了半天,要你磕頭啊!要你謝他啊!他替你唸經了,度你了,這個人就不是菩薩了。你不要理他,因為他佛法沒有對。真正行菩薩道,度了眾生,幫助了人家,心裡頭都不會覺得度了人家。如果有念頭,已經犯戒了,犯布施的戒,不應該有這種觀念。所以一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