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謹--金剛經說什麼(七)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眼者心之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是佛學裡佛法的五眼,五種眼睛的分類,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來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佛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經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經作十二種的分類,其中一種是「自說」,就是自己開始講,不是人家提出來問的。這一節就代表了十二分類的自說,是佛提出來的問題。
這裡沒有講「佛」字,而講「如來」。如來這個名辭代表形而上的道體,一切眾生同於諸佛菩薩心性之體,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裡頭有五種功能,所以叫做五眼。第一種是肉眼,就是與我們一樣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肉眼能看見物質世界,我們一切的感覺、知覺,都經由它而來。
這個肉眼跟心是連帶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經典,心與眼同論,在講到心的道理時,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個開關,所以心與眼關係非常密切。道家的陰符經就說:「眼者心之機」,眼是心的開關,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關係;譬如孟子講到觀察人,特別要觀察眼睛。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雙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們人來講,譬如這個牆壁,我們大家看都是白的,實際上每個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為有人是散光,有些是近視,有些是一隻眼睛近視,一隻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種各樣不同。所以一切眾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過去我們有句老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樣。世界上的人類,沒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說明世界上的人,心裡想法也沒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沒有盡相同的。不要以為這個白色黃色大家看起來都差不多,實際上差得很遠,老花與不老花,老花度數又不同,因為每人的業力不同。
所以我們這個肉體及頭腦思想健康與否,都因種性、業力不同而有差異。有人對氣候特別敏感,今天很熱,有些人不大怕熱,卻怕冷!因為每個人身體不同,健康不同,都是因為業力不同。
所謂一切病由業而生,善有善業,惡有惡業,業由心造,是絕對唯心的道理。
現在佛問,一個成了佛的人,有沒有普通的肉眼?那當然有,肉眼就是看物理世界這些現象的。
天眼是什麼
第二種是天眼,我們普通人幾乎是沒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質世界,譬如說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於看到其它的世界。現在人講的千里眼,是根據道家的傳說而翻譯的。天眼能夠看到欲界系統裡面的東西,包括太陽、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可以看到銀河系統外面的東西,這是屬於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來看到些影子啊,星光點點啊,認為是天眼,那個不是的。那個只能說是,我們無法名之,叫做眼天吧!眼啊,天啊,不曉得什麼東西!(眾笑)
宗教裡形容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隻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有些人和有些生物,不但有三隻眼睛,有的還有四隻眼。所以佛法裡有修天眼的,也有修十隻眼的方法,前面、後面、頭頂、心裡頭、喉嚨裡頭,都有眼睛。當然,這與普通眼睛不一樣,而是像攝影機、錄影機一樣,能夠照射東西罷了!
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報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這一生的天眼業報;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有這個能力,因為善行的報應所得的結果。另一種是修得,是這一生修來的,因為修戒、定、慧的成就,這一生成就了天眼。
天眼不是多長出一隻眼睛來,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種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與我們普通人一樣,但他自然會看到多重的世界。
修持作功夫的人,氣脈到了後腦,視覺神經受到刺激,眼睛裡經常出現許多幻象,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錯。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時候,此人目光清澈如電,看得非常透徹;換句話說,物質東西不能障礙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視的能力。
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個醫生名叫扁鵲,據說他有一次碰到一個神仙,給他一個能透視的寶貝,他的眼睛就變得比X光還要厲害,可以看到人的五臟六腑,所以他的診斷就不會有錯。還有許多唐代以後的記載,有人的眼睛天生就會看風水,能看地下幾丈深,不須要探測器,地下的水脈,他看得很清楚。
像這一類的眼還不算是天眼,只能算是報通的鬼眼,所以真正的天眼,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父母所生眼,必須修持定力到了,這雙肉眼就能夠看見十方世界一切東西。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神通必須要定力夠了,所謂精、氣、神充沛了,才能作到。
慧眼 法眼 佛眼
再進一步是慧眼,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謂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
智慧怎麼變成力量呢?我們普通聰明人,想一個道理想通了,譬如說抽煙對肺不好,應該改,道理上通了,但習氣上不行,慧沒有力量,改不過來。又譬如脾氣壞,貪、瞋、痴,道理上都曉得,就是扭轉不過來。儘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講的很通,碰到事扭轉不過來,這是慧的力量不夠,也就是不能證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夠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麼眼呢?慧眼觀空。而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裡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來說,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裡來說,是真空起妙有,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
第五種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只有慈悲,只有慈愛。慈悲是兩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愛,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布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學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備了這五眼。如果說,世界上有人頓悟而成佛,立地就轉而具有這五種功能的話,那麼他所證的佛法,大致就是對的;如果在理論上認為自己悟了,而這個五眼功能沒有發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所以我們曉得佛說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門。這也是每一個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們因為沒有經過修持,所以發不起來。假使經過修持,我們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發起五眼的功能,這是第一層問題。
第二層問題,金剛經講到這裡,佛為什麼突然提起來五眼的問題呢?他自己問,下面又沒有作結論,至少對於五眼這一段,他只提出來問題。接著又講別的去了,其中的道理在什麼地方?釋迦牟尼佛今天好像當眼科醫生一樣,把你的眼睛翻開檢查檢查,而且他是自動的,他又不要你掛號,什麼道理呢?
這代表見處,所謂明心見性的見。真正達到了有所悟證,明心見性,這一見之下,真的現量境呈現,它自然具備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見處即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之見。在金剛經這一品中,沒有把這個奧秘說出來,但是我們真研究佛法,看佛經的經典,這種地方不能放過去,它的問題就在這裡。接著佛又說了:
無量數的宇宙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又提出來第二個問題,把眼睛檢查完了,又來檢查沙子;再問須菩提,像恆河裡頭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來,是不是沙子?
我們假使先不看金剛經,照現在一般年輕研究佛學禪宗的人問起來,很多人一定說,佛眼看到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什麼啦,神裡神經,這樣都是不老實。你看!須菩提答的很老實,當然看到的是沙子,難道佛的眼睛有什麼不同嗎?是沙子就是沙子,非常平實。你說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說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經!他看到哭就是哭,非常平實。這裡要注意!
你如果說,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是空的,請問是誰說的?佛看到恆河裡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這個世界,水泥就是水泥,牆壁就是牆壁,同我們一樣,沒有兩樣。要特別注意這種地方!不然學佛的人就流入一種毛病,叫作高推聖境。講好聽一點,把佛的境界推測得太高遠,假想得與人完全兩樣,那是不平實的。
高推聖境的結果,往往變成一種不正觀。不正觀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變成神經了。所以,金剛經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斷了,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問須菩提,佛眼看這個世界,恆河裡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須菩提說當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們的眼睛看的一樣,沙就是沙。如果你問佛怕熱否?那麼假設佛在這裡的話,我們的答話,佛!你在這裡一樣的怕熱,還是要我們開冷氣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來。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報身在,冷暖飢寒一樣的存在,一樣的感受。在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
講到這裡,使我想到一首詩,據我所知,這一首詩是一兩百年前,一位大陸的讀書人所作。這個人是到台灣訪神仙的,訪到宜蘭一個山上,就在崖上題了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雲裡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為什麼講到這一首詩呢?就是說,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恆河裡的沙,一顆一顆看得很清楚。下面佛的第三個問題又來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們印度這一條恆河裡的沙,你看數目多不多?假如每一顆沙子代表一個世界,如是沙,等,這個「等」字是單獨的一句;每一顆沙代表了一個世界,而每個世界裡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每一條恆河裡又有很多的沙子,而每一顆沙子又代表了一個世界,世界之多,多到不可現量,不可數說。用這個比方形容恆河有多少條,已經數不清它究竟有多少了。他說,你說這個數字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很多囉!世尊。
佛在這裡是說明,虛空之中佛世界多得無數,釋迦牟尼佛同時表達一個觀念,站在這個娑婆世界,師道教化的立場上告訴我們,在他方世界,像他一樣智慧成就的佛,也一樣多得很;十方三世一切不可數的,無量諸佛。他不但把眾生看成平等,把成就的眾生也拉下來與大家一樣平等。一切平凡得很,並不是說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不能成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佛也平等。每一個佛教化一個世界,虛空中有無量數的世界,也有無量數的佛,他說:「寧為多不」?這是他問的話。你說多不多呀!「甚多。世尊。」這一句是須菩提答話。這是佛對須菩提第三次的接引。
無數量的心
現在又一個問題來了,佛的眼睛代表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因此他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這個虛空中,有那麼多不同的世界。當然現在科學昌明了,由天文學到太空學的發展,已經可以相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世界。這些到今天為止,還只能說姑且相信它,因為月亮裡到底有沒有生命,還不敢確定。
現在對於了解宇宙太空容易多了,可是我們要知道,佛說這個話是兩千多年以前的事啊!他用什麼儀器,什麼方法,能夠知道宇宙中有這麼多的世界和眾生呢?這個,就是所謂如來具備五眼,具備了智慧、神通等等力量,具備了不可思議的功能,但又拉到了最平凡的水平,與眾生平等。他看到的世界,沙是沙,水是水,沒有什麼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神經病!當然,一個人被後面打一棍,那就迷迷糊糊,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了!那是不正常的人,一個正常的人,看什麼是什麼。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這一節他又提出來好幾個問題,在文字上,沒有給我們作結論,但是你要自己曉得結論在那裡。所以後來的禪宗提倡金剛經,也都是這個原因,因為金剛經裡許多都是話頭。話頭就是問題,看起來很容易懂,實際上樣樣都不懂。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一眼看了以為自己都懂,結果統統不懂。我經常發現青年人這個毛病,某一本書你看過沒有?看過了。真的嗎?我當面再問問他,他就不懂了。
同時我發現作人也一樣,許多人把人生看得太容易,作了許多錯誤的事。世界上沒有一件簡單的事!這些都是話頭。你看我們現在隨便指出來,很多都是沒有結論的,要你自己去發掘,去參,這個也是話頭。但是他也有答案給你呀!這個答案不是理解的,不是思想的,是要你在定慧之中,真正修持上去體驗得到的。佛法不是虛玄的,而是一個修証的事實。
現在佛又提出來第四重問題,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認為的國土中,國土不是世界啊!佛學裡的觀念世界是世界,叫做世間;有所謂四世間,五世間等等的說法。國土在世間的觀念裡叫做國土世間,國土世間是四世間的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器世間的一切眾生都有生命。國土世間指中國、美國、日本國、印度等國的這些國土;我們世界上稱為國家的有一百多個,這就是國土世間。
現在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所有國土上的一切眾生,有多少種心?這是個大問題,現在心理學很發達,電腦也很發達,如果要把人類的心理統計一下共有多少種,恐怕電腦也辦不了。佛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眾生一切的心,「如來悉知」,他說我啊!統統知道。在這個地方,他作了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同上面這幾個有沒有關聯,他也沒有說明,只讓我們猜。而且他這個答案作得非常高明,可是我們幾千年來的佛法,都被他老人家這個答案,打得暈過去了,很多人都解釋錯誤了。現在我們看他自說自答。
你的心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他說以佛的眼睛看來,所有眾生這些心啊,「皆為非心」。換句話說,佛在罵人,這些眾生心裡都不是東西,也沒有心,心到那裡去了?心掉了,「非心」根本不是心。既然不是心,佛大概又怕我們問他,那又是什麼?他趕快又說了:我的眼睛看你們啊!不是心,不是心,所以叫做心。他說世界上一切眾生的心我都知道,須菩提還來不及問,他就又說了: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並沒有說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眾生的心還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螞蟻啊,小昆蟲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叫它是心。
金剛經一開頭就講,我們一切眾生,有一個「我執」,認為這是我,有個我,把我的現象,執著的很厲害。認為我還有個心呢!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識分別,煩惱,一切不實在的這些觀念、往來思想當成是真實的。人,一切眾生,犯了根本上的錯誤。我們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識的變化,都是那個真正心所起的一種現象變化而已,不是真正的心。可是一切眾生把現象變化抓得很牢,看成是心。學佛的晚課上,每天都唸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天已經過完了,這個壽命又少了一點,今天過去,今天不會再來。年輕的過去了,衰老也沒有多久的停留,所以非常的悲哀。
其實都被現象騙了,人生永遠不斷的有明天,何必看過去呢?明天不斷的來,真正的虛空是沒有窮盡的,它也沒有分斷昨天、今天、明天,也沒有分斷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這麼一個虛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現象的變化,與這個虛空本身沒有關係。天亮了把黑暗蓋住,黑暗真的被光亮蓋住了嗎?天黑了又把光明蓋住,互相輪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變化中不增不減;所以一切的用是虛妄不實的,而虛空之體卻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一切眾生,不要被變化不實的現象所騙。佛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眾生不知道,佛說是名為心,眾生自己都把虛妄不實的這個感受,執著的作用,當成為心。
永遠得不到的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面這一節的結論,是佛自己提出來心的問題,由眼見到心。他的結論一切都不是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這個現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覺、知覺,都是如此。可是一切眾生不瞭解這個道理,拚命想在一個不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許多學佛的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還是犯這個錯誤。
當你盤腿上坐的時候,想定住的那一個心,跟著你的腿一盤已經跑掉了,那裡可以保留啊!說我這一坐坐得很清淨,唉呀!下坐就沒有了!告訴你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嘛!誰要你保持清淨?清淨也不可得嘛!煩惱也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那怎麼得啊?不可得的當中就是這麼得,就是那麼平實。
有一般人解釋金剛經,說般若是講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觀。空,因為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斷的來呀!所以佛說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實在。但是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所以我們想在有為法中,求無為之道,是背道而馳;因此一切修持都是無用。並不是把有為法切斷了以後,才能證道;有為法,本來都在無為中,所以無為之道,就在有為現象中觀察,觀察清楚才能見道。
有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為不可限,生滅不可滅。如果認為把生滅心斷滅了就可以證道,那都是邪見,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是金剛經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這一點搞不清楚,往往把整個的佛法變成邪見,變成了斷見的空,就與唯物哲學的思想一樣,把空當成了沒有,那可不是佛法!
佛講過去心不可得,並沒有說過去心沒有了,佛沒有這樣講吧?對不對?佛說過去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種方法上的推斷,他並沒有說過去心不「能」得,現在心不能得,未來心不能得。這一字之差,差得很遠,可是我們後世研究佛學,把不可得觀念認為是不能得,真是大錯而特錯。所以啊,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叫你不要在這個現象界裡,去求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無上的道心,因為現象三心都在變化。
高明的法師們、大師們,接引眾生往往用三心切斷的方法,使你瞭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過去心去掉,把沒有來的未來心擋住,就在現在心,當下即是。當下即是又是一個什麼?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認清楚才行;要先認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第十八品是一體同觀,同觀是什麼?同觀是見道之見,明心見性之見。所謂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間,就是那麼一個真現量,當你有的時候就是有,空的時候就是空,非常平實。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時候就是悲哀,悲哀過了也是空,空了就是說這個現象不可得,並不是沒有,是悲哀過去了,後面一定來個歡喜。歡喜的時候也是不可得,也會過去,也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個名辭而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那不但證不到小乘之果——空,那還是個邪見,也就是邊見。所以見、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證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學佛法就有這樣的嚴謹,一定要注意。
現在有許多著作,我認為危險極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殺人的毒藥還厲害,是有毒的思想,希望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選,用智慧來辨別,不要走入邪見和錯誤的思想。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子如下:
第十八品偈頌
形形色色不同觀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漚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
「形形色色不同觀」,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現象差別,無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來,是一樣的。手眼是什麼?我們大家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我常說,我們坐在這裡,外面進來一個千手千眼的人,我們的電燈都沒用了,大概每一個人都嚇得把臉蒙起來。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無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種接引人的教育法。幫助你的手,護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觀察清楚的眼睛,千千萬萬的手,千千萬萬的眼,也只有一個手,只有一個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漚心起滅」,每一個宇宙,每一個世界,像大海裡的水泡一樣,所以宇宙不過是自性心裡起的作用。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覺,都是自性的性海上所浮起的一個水泡,生滅變化不停,自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一切法用之則有不用即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二祖來求達摩祖師,說此心不能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拿心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達摩祖師說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實用不著他替他安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安個什麼啊?所以說,虛空無著為誰安。那裡去安心呢?此心不須要安,處處都是蓮花世界,處處都可以安心。在平實中間,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安心的自宅,因為處處是虛空,無著無住。這一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講到這裡,又另起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金剛經始終在這兩個問題裡頭轉,一個是當講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時候,馬上來一個最高潮,說要多大的福報。福、智二嚴,是佛學的名辭,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莊嚴,福德的莊嚴。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聰明,讀書沒有記憶力,領悟力也不行;這是因為福德不夠!大家都是媽媽生的,為什麼我的腦筋不行?難道投胎的時候把倉庫裡發霉的腦筋帶來了嗎?其實功能都是一樣,只因為自己福德不夠,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頭腦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來的。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剛鑽啊,金銀啊,瑪瑙啊,這些世界上最寶貴的七寶去布施,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認為這個行為所得的福報大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須菩提的答話。他說是啊,佛啊,假使有人這樣來布施的話,那還得了啊!將來的福報大得很咧!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無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閒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閒在家裡,你閒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瞭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這一節為什麼插在這個地方呢?因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來的,要瞭解到三心不可得這個境界很難;要想修證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報才行。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閒,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閒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閒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下面是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十九品偈頌
浮圖樓閣立中天 點滴功勳豈自然
倒卻剎竿回首望 繁華散盡夢如煙
「浮圖樓閣立中天」,浮圖是塔,造一個佛塔,七層的叫七級浮屠。中國人有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別人一命,等於獨資蓋了一個廟一樣。事實上這話是佛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有為功德。
「點滴功勳豈自然」,有為功德要慢慢一點一點做,今天做一點好事,每天做一點好事,累積起來,等於人獨資蓋一個廟子。蓋這個廟子也是一天一天把它蓋成功的。但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現在都沒有了。
「倒卻剎竿回首望,繁華散盡夢如煙」。梁武帝一生造了幾百個廟子,武則天一生又造了幾百個廟子,都沒有了;所以迦葉尊者有一天跟阿難講,怎麼樣能夠見道?把門口的剎竿先倒下來,就能夠見道。
我們每個人門面都有個自我貢高的剎竿,把這一念打掉以後,大福報就來了,就見到空性。人世間這一切的福報,甚至當皇帝的大福報,都是繁華散盡夢如煙,一切繁華,過目雲煙就散了;散了以後,你說留一點影像好不好?一切是夢,連夢都沒有,夢都像煙一樣的過去了。所以佛說,「以福德無故」,他說真正得一個大福報,得到什麼?大福報是你證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這才是大福報,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話,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一切福德,來培養這個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讀書,或靠兩個腿子在那裡咬緊牙根熬得出來的!那個持戒修定,咬緊牙關熬腿子,不過是修福德,修有為福德的一種而已。無為福德,處處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達,修不成。所以學佛果然是真智慧,這個培養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要聽到佛法是智慧之學,然後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換句話說,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與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大丈夫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金剛經的上半部,都是須菩提編出來的問題,及佛的答覆。到了下半部,佛自動的說了,怕他不懂,一步步的說。金剛經開始,佛吃飽了飯以後,想打坐,想休息,碰到須菩提不懂事,拚命問問題。他慈悲來了,乾脆不打坐,一點一點給你講吧!我們仔細看看,金剛經就是這樣一本書嘛!前面已經一層一層講過,三十二相都不是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下面他又婆婆媽媽的,很慈悲的,就怕你不懂,再說的又是這個。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佛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你注意啊,這裡用「佛」,不用如來了。有些地方,他用如來如去的,有些地方他用佛呀佛的,每一個字都要注意,不然金剛經是白唸了。
這裡的佛,代表佛的報身、肉身。佛的報身很漂亮啊!盡管餓了十二年,仍是很漂亮。佛是一個美男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阿難就是因為看到佛那麼漂亮,才跟隨佛出家的;結果被佛罵了一頓,罵阿難出家是為了好色。佛就是具足色身,大丈夫相,與一切常人不同;不但有三十二相,還有隨之而來的八十種好,是普通人所沒有的特點,這個叫做「具足色身」。
當人成佛的時候,就要具備大丈夫相,佛經上很多地方讚嘆大丈夫相之重要,等於佛經上很多地方說,女性要成佛的時候,必須先要轉男身,轉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是有幾本大乘經典,佛都吃癟了,碰到河上女,碰到勝鬘夫人,都是結過婚,而且生過孩子,但卻即身成佛。她們把佛當面說了一頓,佛說:「如是如是」,夫人啊,對的,沒有什麼分別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也不須要轉男身。所以不要落在小乘知見上。現在這個金剛經,佛又把女性不能成佛的說法推翻了。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見呢?你看到三十二相,那個相貌堂堂的,叫做佛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大家天天想見佛,如果你打坐看到佛來,那個絕對是魔,不是佛。佛吃飽了飯在那裡打坐,他不想來看你,只有你去看他差不多。所以,千萬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觀念來看佛。佛接著說: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這是真正告訴你佛法的奧秘。他說一個真正得道的人,佛經上講,一得了道,他就現出來大丈夫相,就有特別的相,這個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平常我是這樣告訴你,但是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是不可以著相的,有形有像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
世上的肉身菩薩
什麼道理呢?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個道相不是在這個形象上見的。譬如我經常告訴年輕的朋友們,當年在大陸的時候,看見過幾位有成就的老師,有成就的和尚。有個師父,人家都曉得他是肉身菩薩,有人叫他肉身羅漢;那個樣子難看到極點,兩個眼睛比銅鈴還要大,露光的,他還戴起近視眼鏡,怪裡怪氣;鼻子有大蒜那麼大,兩個大眼睛,配了個大蒜鼻,嘴吧快彎到耳朵邊了,牙齒細得像玉米,小小的。反正啊,五官分析起來一無是處,可是長在他臉上,愈看愈可愛,愈看愈莊嚴。走路搖搖擺擺的,但是覺得很莊嚴。他的衣服幾十年也不換洗,一身都是蝨子,癢起來就那麼抓,有徒弟看到蝨子爬出來了,他還說不可以殺生,就是這麼一個怪人。
還有一個和尚,幾十年不洗澡不洗臉,不洗腳的,他睡覺的地方有一個帳子,大概也幾十年沒有洗了,連眼洞都沒有了,只有灰塵。他睡覺也在裡頭,打坐也在裡頭。有一天我要離開了,向他告辭,他正在帳子裡打坐。他說:我也懶得出來送你,你過來我有話給你說。這下要我的命!非要把頭伸進他帳子裡去不可,我也是個有潔癖愛乾淨的人,可是師父之命,只好硬著頭皮把頭伸進去。結果發現這個帳子裡清香,是什麼花香,也講不出來,一股清香,頭伸進去就不想出來了,心裡有個感受,有道的人確實不同。
另外我當年在西藏看到一個活佛喇嘛,他喜歡喝我們中國茶,漢人賣到邊彊的茶,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慣了的很好喝,你們沒有喝慣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他只有一個缽盂,吃飯喝茶都是這一個,招待客人也是這一個,幾十年也不洗,其髒無比。有時候我們去看他,因為他有神通,他覺得與你有緣,看得起你,他就把自己喝的那個茶盂,給你喝一口。有些人是怕髒,有些人是恭敬,不敢喝。你怕髒也好,恭敬也好,他都知道。你恭敬的,叫你勉強喝一口,據說喝了這一口,消滅了好多的罪業。有些人怕髒,他就罵了,你的嘴也是肉做的,我的嘴也是肉做的,你為什麼不用我這個碗啊?這一類的人,仔細一看他,非常莊嚴,那個莊嚴不在鼻子上,不在眼睛上,五官上看不出來,他有一股道氣,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真正成佛的人,不應該以具足色身見;在他的身體上找他的道,那是找不到的。當然,一個得了道的人,氣質一定起了變化,肉身一定也起了變化,自有道氣,色相莊嚴。但是「即非具足色身」,你不要著相,這個肉體的身還是有生滅的,「是名具足色身」,所以叫做具足色身。這個具足色身,要注意,就是肉體之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第一個具足色身是實質的,肉體的這個身體叫做具足色身,所謂的報身。但是第二個問題來了,可不可以著相來看?譬如說,眼睛裡忽然看見佛站在你前面,這是相,現象。他問須菩提,可不可以著相呢?須菩提當然說不可以,這個問題,金剛經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應該落在宗教偶像的觀念,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什麼理由?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真正的佛,是見到法身,才是見到真正的佛。什麼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無相,法身無相,也沒有境界。如果你在一個境界上,就已經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見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到佛。我們這一節的結論如下:
第二十品偈頌
形象由來不是真 都依心色起閒因
可堪舉世癡狂客 偏向枯樁境裡尋
「形象由來不是真」,這個形象是一切虛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質世界與形象是那裡來的呢?「都依心色起閒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這個形象。「可堪舉世癡狂客」,佛法本來叫你不要著相,不要執著物質世界的東西,可憐這個世界上,這一班沒有智慧的凡夫眾生們,「偏向枯樁境裡尋」,偏偏都向那個枯了的樹樁裡頭去找。我們打起坐來,一念不起,等於是個枯樁,這個枯樁有個典故,就是雪竇禪師的一首詩:
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鷹一見便生擒
可憐獵犬無靈性 祇向枯樁境裡尋
一隻兔子橫躺在一條路上,打獵的時候,老鷹在空中一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