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謹--金剛經說什麼(九)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見佛與觀佛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金剛經的重點中心來了,這裡佛又提這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佛已經提出來好幾次了。須菩提被佛這麼一搞,又昏起頭來了,我們如果把佛經當作佛的教育法研究,你看這一位大老師大教授,當時的教育法真夠厲害,須菩提明明答對,佛又東教西教,須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錯了。他本來答錯的,佛東教西教,他的答案又變對了,此所謂佛的弟子都叫聲聞眾,跟著佛的聲音受佛的教化。禪宗罵人的話,鼻子被人牽著走,罵人罵的很巧妙,禪宗祖師都有罵人的藝術,他並沒有罵你笨,他只是罵你鼻子牽在人家手裡,只有牛才被人牽著鼻子,其笨如牛的意思。
你看金剛經佛的教授法多有意思啊!前面佛也問過須菩提,如來可以實相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啊,不可以拿形象來見啊。須菩提不是講過嗎?正講到好的時候,佛又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能不能用三十二相來觀佛啊?注意這個「觀」字!「須菩提言。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佛本來成了佛,有三十二種相好,所以三十二相來看如來是對的呀!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佛大概在鼻孔裡「哼」了一下,佛經不好意思記錄出來,你真是糊塗,假使用三十二相來看佛的話,這些轉輪王,這些帝王們,就是佛了。你看須菩提,好可憐啊!被佛搞昏了頭,馬上轉彎立刻就說,佛啊,我講錯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那我懂了,我剛才講錯了,如果照我理解你的意思,不應該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你看,這個須菩提好慘,把這個金剛經,讀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這個文章的寫法,越寫越妙,所以我們把很好的文學,拿木魚一敲,把自己敲昏了頭。
聲色與邪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須菩提話剛說完,佛就岔進來說很重要的話: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這比那一顆廣島的原子彈還厲害,崩咚就炸下來,所以這個裡頭要加那個「爾時」,把握時機,曉得須菩提快要悟道了,就把他東搞一下西搞一下。等於拿個香板晃,這裡晃一下,那裡晃一下,把他晃頭昏了,站住!就是這個!須菩提悟道了。不過他沒有講須菩提悟道了,講出來就不叫金剛經了。
現在我們來研究這四句話,一般人學佛都以色見佛,就是「以色見我」。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們的我,兩重意義。一般人學佛都想見到佛在前面,用觀想法門的,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沒有見到佛。佛不現前呀!如果真有的話,第一你神經已經有問題了,第二血壓已經很高了,心臟也出問題,那是幻相,佛那裡可以以色相見呢?心經大家都會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現,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經典上都告訴你,不能著這個相,所以以色見佛是錯了。
還有些人是「以音聲求我」,打起坐來唸咒子,五千塊錢傳你一個咒子。但據我統計起來,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個咒子,如果一個咒子賣五千塊錢的話,我相當有錢了。咒子唸一唸說,喔唷,得定了,然後有些人唸久了以後說:唉唷,我另外聽到一個聲音了。勸你趕快去看醫生吧!佛經告訴你,不能以音聲求我,因為音聲是耳根的幻化,屬於意識境界,是下意識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體裡頭本來就有音聲。
你要聽人體的音聲很簡單,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來就聽見了嘛!兩邊都蒙起來,心臟裡頭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識作用,裡頭也聽到唸咒子嗡啊嗡啊,吽啊吽啊,啊啊啊啊,就唸出來了嘛!這都是幻覺,一般人不懂,以為音聲是有道,是另外一個音聲在唸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說,有人到了聲色這種境界,認為是學佛有進步得道了,佛說那「是人行邪道」,這個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見真正的佛境界。何況一天到晚去研究靈魂啊,還說為了研究才去看鬼,唸唸咒子就跳起來。好好一個人不去做,為什麼要去發抖,人真是奇怪。佛現在明白的告訴你,聲色兩樣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這是拿佛境界來講,如拿「我」境界來講,很多人都是以色見「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裡頭歪歪的,都看得見。另外,好像「我」出來了,看到自己身體坐在這裡,許多人就認為自己可以出陰神了,千萬注意啊!若以色見我,這個身體本來已經是個假我,那個出來的是第二個假我,那個就是楞嚴經裡所謂精神飛越。因為你打坐坐久了,身體上的血液循環,呼吸往來,生理作用並沒有停止,也就是說這個動力沒有停止。心念在靜,生理上的活動沒有停止,兩個一磨擦產生幻相,就成為另外一個投影,是凡夫之人貪著有「我」的這個意識的投影。所以,另外一個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蠻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勢不好,不過一動念就回去了,兩個又變成一個。
如果認為這樣是道的話,就是「以色見我」,錯了。
還有些人唸佛唸咒子,唸著唸著,虛空中也有個聲音在唸,聲音大得很,甚至於很多聲音唸。有人以為自己有功夫了,這個是道,這是以音聲求我,佛說的,注意!你們「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現在社會上很流行,一般人受這個迷惑蠻厲害的。
平常我們不在研究佛法的時候,有人問到我,我也只好一笑,為什麼不講呢?我有一個觀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飯,我為什麼說話妨礙人家吃飯呢?所以你問我對不對?我說不知道就好了嘛!因為我也要吃飯,人家也要吃飯,人家正把飯拿上來吃,我說那是不對的,這多缺德啊!那豈但沒有福德,還是缺德!所以不能講。
現在講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點告訴大家,這一篇問題多得很,我們先回過來看,從這一品的開始再來研究。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我剛才首先向大家報告,這一篇重點在「觀」字。「觀」是什麼?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觀,修止觀,尤其修密宗,更須要修觀想,修觀修想。真能夠觀得起來,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夠觀得起來,想得起來,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門就快了。
大家學佛,幾個人能夠觀得起來?能夠把念頭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種法門,能夠止嗎?更不要說定,定更談不上。此一心念能夠止於一樣東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淨上,誰能做得到?沒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沒有上路;要止而後能觀,止觀雙運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觀雙運。佛告訴我們止觀的方法,如果拿止觀來講,八萬四千個方法都是止觀。譬如唸佛,心裡唸,嘴裡也唸,你能不能雜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做到了,就是唸佛法門的止。
止以後,並不是死亡,也並不是萬事不知道,而是清淨到了極點,智慧大開,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這叫做觀,就是淨土的一種。還有一種觀,譬如佛經上叫我們觀一個月亮,太陽,就是想,觀想。大家都看過月亮太陽,我們用意識起一個形象,觀在心窩裡也好,胃這裡也好,是觀想的,假的啊!一個月亮,太陽,開著眼睛也好,閉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個月亮,設法把這個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個佛像停在這裡不動,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樣,不是瘋掉了,瘋掉了就有問題了,是傻裡傻氣的那麼想。等於人想鈔票啊,男同學們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們想男朋友啊,好久不來信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廂記上講的,茶裡也是他,飯裡也是他,就是那麼想著,止住,這就是觀。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觀,但是告訴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便,叫我們把非常混亂的思想,先拿一個東西把它釘住,這就叫止觀的初步。如果說不用佛像好不好呢?當然可以!我們一念清淨,前一個念頭過去,後一個念頭不起來,當念即空,你永遠止在這兒,旁邊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聲音都知道,一切動靜都知道,但是,與我毫不相干,清清淨淨,這也是止觀,並且是正止觀。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當然,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當然是做不到,當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個「凡」字,中間一點可以拿掉,叫做「几夫」,就是「幾乎」了,進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進一步告訴我們,連最後觀起來的觀像都要捨掉,所以說不要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他這個問題,不是須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剛經的前面,佛問須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是講見,明心見性,見地的「見」。這裡是講做工夫的「觀」字的觀。所以讀書、讀經、做學問都要留意,不然,剛才我給大家也耍了一點花樣,把你帶領迷糊一下,過去這個問題講過的呀,須菩提答的對呀,現在怎麼又答錯了?須菩提沒有錯,由於同樣一個問題,上一次是問一個物理學家,下一次問一個化學家,回答當然不同,因為觀點不同。如果碰到一個數學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問題,我們讀經要非常小心,一字不能錯,錯了一字,你錯的問題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錯了。
現在他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觀佛。這個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間鼓出來一點亮光放光,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沒有成就的凡夫怎麼辦?女孩子們從小在兩眉之間挖個洞,拿個亮玻璃嵌進去,因為東方人認為,那裡有顆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報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間有一點珠子樣的亮光,同時還有根白毛,拉起來很長,收攏來剛剛貼在那裡,是一種特殊的相好相貌;這一根白毛還會放光,所以佛經上說白毫宛轉五須彌,這是講阿彌陀佛;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相好莊嚴。
金剛經講了半天叫大家不要著相,學觀想的人,把這個佛像的莊嚴抓得牢牢的,他問須菩提照這個方法觀,可不可以?須菩提說,當然啦!學佛觀佛的修法,應該是這個樣子去觀如來。這話,須菩提答的沒有錯!佛也是那麼教的呀!佛親口教我們觀阿彌陀佛,就是這樣觀的。
今天佛教經常唸南無阿彌陀佛,我真替佛打抱不平,唸阿彌陀佛之前,應該唸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介紹人嘛!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來的,現在你只唸阿彌陀佛,自己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不管,豈不是白給你介紹了嗎?這等於講一句難聽話,新娘一進房,媒人拋過牆。這怎麼可以啊!這是不對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有阿彌陀佛,是佛說出來的,教你這樣修。因此,你想修成功,不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話,我告訴你,那是修不成就的。要成就,人不可以忘本,更何況修佛法!
但是,佛為什麼只介紹你修阿彌陀佛就行了?有個道理,十方三世同一體性,如果你理上明白了同一體性,你唸南無阿彌陀佛,等於唸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於南無觀世音菩薩,此理通了,是可以的;不通此理就是迷信。我講話要負責的,用佛法的立場來講,這個話隨便講要下地獄的,而且下地獄還要下地獄的地下室!我是隨時準備下去的,沒有關係,有電梯快得很。(眾笑)現在這是講觀如來的觀法,重點在這裡,非常重要。
轉輪聖王
「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大家要注意,佛法裡有個大問題,很多研究佛法的都忽略了,現在我特別借講金剛經的機會講出來,就是什麼叫轉輪聖王。
佛經裡提出來,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分金輪聖王、銀輪聖王、銅輪聖王、鐵輪聖王四種。轉輪聖王具有七寶莊嚴,如有有德、有賢的皇后,有很好的財政大臣,有很好的交通工具等。像周朝的周穆王,是最好的帝王,等於鐵輪聖王。周朝歷史描寫周穆王曾到西方,見過瑤池金母,見過王母娘娘。為什麼他能夠跑到西方去見他們呢?因為他有最好的八匹神馬,就是畫馬畫的八駿圖。所謂「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時不重來。」唐人的詩就是描寫這個。轉輪聖王時代,是人民個個幸福、富裕、安樂的太平盛世。這種明王在最盛的盛世才會出來,他的相貌與佛一樣,有三十二相,跟佛的相貌一樣好。所以釋迦牟尼佛生下來的時候,他的父親找來的看相師就講,這位太子三十二相,不出家就是一代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就是萬世的佛。
佛再三讚嘆轉輪聖王的福德是與佛一樣的,你查查每本佛經就會發現。佛法是注重世間法的,世間法要怎麼樣修成轉輪聖王呢?太平盛世又怎麼樣才到來呢?一切眾生修一切善法,才產生一個太平盛世,才出一個轉輪聖王。所以中國歷史上孔子經常提堯舜禹三代,等於是轉輪聖王的時代。佛在華嚴經及各種大經中說,什麼人夠資格投胎做轉輪聖王呢?十地菩薩中再來,才能做轉輪聖王。佛讚嘆十王之功德是同佛一樣的。
十王是那十王呢?就是世界上的轉輪聖王,欲界天的四天王,欲界天中間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就是我們講的玉皇大帝,色界天的大梵天王等,佛經講十大王的功德,都是與佛一樣的,只差一點,就是沒有悟道。但是他的福德、善行、智慧,同佛幾乎是平等一樣的。所以研究佛經大家不要搞錯了,以我看這一節很多人都錯了。佛經重點在教育,教育眾生修一切善法,我們不要說沒有轉輪聖王那樣的福德,我們轉泥巴聖王都做不到啊!摸泥巴都沒有資格,還談什麼轉輪聖王!
說到轉輪,什麼叫轉輪啊?把一個時代歷史扭轉過來,扭轉到太平世界。能有這麼大的道德和力量,所救的豈止千萬人而已!所以說,要有與佛一樣的功德,才能為轉輪聖王。換句話說,有轉輪聖王那樣大的福報,才能夠得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我們不要以為六祖不識字而能悟道,自己因此也不要研究佛經了。我說對不起!六祖只有一個,可惜你不是六祖,你是六祖半。六祖可以不讀佛經而悟道,但是前無六祖,後無六祖,你只是六祖半,不要作此想了。
佛經告訴我們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同佛的功德一樣;換句話說,轉輪聖王是大徹大悟的肉身佛,故意人世作轉輪聖王。但是為什麼不稱他是佛呢?關於這個,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很狂妄,人家問我為什麼不出家,我就有一首詩最後兩句:「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這個世界上那麼髒,也要有人來掃地啊,清理清理,弄乾淨一點。所以轉輪聖王本身,事實上已經到達佛的境界了。
十地菩薩與轉輪聖王
我們上次講到法身非相這一品還沒有作結論,現在我們再反複的作一個研究。中國的佛教與佛法,到了唐代禪宗的興起,提倡以金剛經為標準。金剛經同禪宗的關係,從這一品可以發現,是教授法的特別,這種教授是引導性的,啟發性的,而且是正反幾面一起來的。像第二十六品講到見佛的問題,佛問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對不對?須菩提答覆說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卻把他批駁了。佛說假使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以有形象的佛來看佛的話,那麼轉輪聖王的色相和威德興佛一樣的相好莊嚴,也可以算是佛了。這是一個問題。於是須菩提就講,照這樣一說,我理解了,懂得不應該以三十二相看如來,不應該以色相來看佛。
色相看佛的事情,我們上次也討論過,學佛做工夫,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著色相的。譬如我們用功的人說,你今天氣色好,你精神很飽滿,還老返童了,這些都是著色相的觀念。因為色相不實在,色相不久長,是暫時的,只是法身本體的暫時起用,不是真實的。色相不是果,不是種性,所以用這個道理而加以說明,並且用偈子做結論,特別告誡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道理我們上次提到過,包括的意義很多了,凡是我們學佛的人,都要深深的思考一下。
第二個問題,這一品裡提到轉輪聖王的問題,我們上次也提到過。一般研究佛法,往往把佛法完全解釋成出世的思想;其實在佛經上再三提到轉輪聖王的功德。佛在華嚴經上也提到,只有十地的菩薩,才能轉身為轉輪聖王,才能使天下太平。轉輪聖王是曠代一人,歷史上經過上千年,或者幾百年才會出現;等於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人類社會的太平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轉輪聖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夠造成一個時代的太平;所以,佛再三讚嘆轉輪聖王的威德。一個人要想成佛不容易,成就轉輪聖王也不容易,要許多的善行,許多的功德修成。世間法與佛的功德之間,只差了一點,就是般若智慧。轉輪聖王之所以不是佛,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轉輪聖王如果明心見性了,也可以成在家佛。
華嚴經裡所標榜的,好幾位帝王都是佛,本身已經悟道了。我們上次也提起過,佛經上所說十王之功德。十王的意義包括很多,佛說地獄有十王,雖然都是鬼王,但是我們還不容易當到鬼王呢!鬼王有他的功德,就是說在惡道中現身而教化眾生,也就是功德成就的菩薩境界。天人境界裡,欲界天四天王,也是功德成就才能昇為天王,換句話說,在人中做一個領導,使天下太平的,都是同佛一樣的困難。其中的不同就是見地方面,也就是見道的問題。
這一品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個金剛經上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見得法身,所以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
他為什麼不說以色見如來,以音聲見如來呢?是故意把這個「如來」用作「我」嗎?這個決不是翻譯的手法。所謂明心見性,最後就是宇宙同體,萬物同源的這個「我」的問題,是找到生命本來的「我」的問題。這一個離開聲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住,就是大乘的心印,「無住、無相、無願。」金剛經大部分所說的就是這三個要點。到達了這個境界,離開了這個聲色,才能見道,真見到佛,也真見到「我」。
但是這個見又是什麼見呢?是見「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法身之體,是見到根本智法身之體。當一切都無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見法身之體根本智。但沒有大徹大悟,還沒有見「後得智」。拿禪宗來講,所謂破三關,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是破掉了初關;這也就是後世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然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什麼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
我們用世間的現象來給它一個偈語的結論:
第二十六品偈頌
粉墨登場笙管濃 誰知檻外雪花重
推窗窺見清涼界 明月蘆花不定蹤
「粉墨登場笙管濃」,人活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萬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唱戲。宇宙本來是個大舞台,我們不過是大舞台裡跑龍套,搖旗吶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場,音樂也很鬧熱。但是這個戲台也分內外兩層,前台很熱鬧,一回到後台,把臉一洗衣服一脫,我還是我。除了前後台,還有個外台。
「誰知檻外雪花重」,這是我當時在峨嵋山實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瞭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戲。像峨嵋山那個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個也是在演戲。當我們覺得戲的人生沒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淨淨的那個境界,認為比人生高明得多,認為已經悟道了,你不要忘記,你那個還是在演戲。你那個時候在演什麼戲?說一句笑話,你是在演和尚戲,出家的戲。心境已經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現在只有這個最好!這個還是戲。不過這個戲不同,窗檻外一片清涼,雪花萬朵的一個戲。你不要被這個色相迷住了,假使被這個清淨色相迷住了,永遠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於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並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麼呢?月明簾下轉身難。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證得了空的一面,清清淨淨的時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淨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羅漢果證得了,清淨境界證得了,淨土的境界到達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禪定,功德不能圓滿。憨山大師這兩句話就是警告,到那個時候再想回轉來就很難了,也許一墮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因為在這個清淨境界進入羅漢大定,要很長的劫數裡都不肯出定。
「推窗窺見清涼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後得智根本還沒有影子,還沒有看見,自己只見到清淨法身一面,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們在清淨的境界裡再轉一下,打開窗子看看這個天地,「明月蘆花不定蹤」,世界上沒有那一處不清涼,到處都是淨土,地獄裡頭都是淨土。真瞭解了法身,此身真到達了徹底的無住、無相、無願、空的境界,無往而不利,在煩惱中即是菩提。假使貪著了清淨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煩惱,就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
懸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駁不能著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為什麼後世禪宗採用金剛經作為禪宗的藍本,就因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後怎麼樣對?你的才是對,不是佛的才是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為什麼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於普通人在萬丈懸崖頂上站著,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麼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後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不是吃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要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就是這個路線,佛對於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後再蘇,然後才成佛。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什麼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法也丟掉。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什麼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淨淨,然後才能見到法身。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三界六道之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叫須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個觀念,認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不著相就可以見佛,就可以大徹大悟的話,他說須菩提啊,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不要認為沒有功德成就也能夠悟道成佛,你有這種觀念就錯了。
前面我們明明聽須菩提講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則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是佛現在又說,須菩提你不要搞錯了啊,假如你認為不具足一切功德圓滿就能大徹大悟的話,須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萬不要那麼想啊!千萬不能認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徹大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你如果以為人只要悟了道以後,什麼都好了,什麼都空了,這個觀念是很嚴重的錯誤啊!這是佛明白交代給須菩提的。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倒也碰到過很多。幾十年前在大陸雲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禪宗大師,也是一位八指頭陀。後來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說:法師,我聽說你悟道以後有一個觀念,認為證得涅槃以後,生死已了不再來了,有沒有這樣說法?他承認了,我就請教他楞伽經中的話,「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你不來到那裡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那裡去呀?佛沒有說有個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不來,這不是佛法吧!後來為這個問題我們辯論了很久。
很多人學佛都有這個觀念,都認為學了佛,悟了道,兩個腿一盤,了了生死,再也不到這個世界上來受苦了。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是修道學佛上最大的錯誤觀念。
常常有人告訴我,殯儀館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證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一位同學說,殯儀館的人告訴他,有個十幾歲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趕快結婚,逼急了,她兩腿一盤,就涅槃了,就走了。死了以後送殯儀館,沒有辦法裝棺材,因為兩個腿盤著,骨頭也硬了放不開,沒辦法,只好給她特別設計一個方櫃子,把她放在裡頭。我說:此乃再來人也!就是所謂修行並不一定證到羅漢果,有所成就的,七還人間、五還、三還、一還人間等等的現象。又有一位同學告訴我,有一個四十多歲出家的太太,八九十歲死了,結果燒化後頭頂骨不壞,舍利子都在那裡。這些都是比較實際的資料。
斷滅見
回頭再說有人認為悟了道以後就不來,好像有個地方可躲似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個錯誤的觀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見地上的錯。一個人學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夠證果的,最重要的是斷見思二惑。見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經談到過,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於偏見。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見障礙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煩惱惑,內心的貪瞋癡慢疑。
現在人類的唯物哲學就是落於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因為還拿不出來證據;認為人死了就是完了,這是屬於斷滅見,也是邪見的一種。所以佛就告訴須菩提,你千萬不要落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一個斷滅見的思想見解。
前面剛剛說不能著相來看佛,現在又告訴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錯,不著相也是錯。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殺人也沒有關係呀!殺也空嘛!偷騙搶做壞事都空,這樣的見解,就叫做撥無因果,落於空見。空見的錯誤,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有些南傳佛學,就是東南亞一帶小乘佛學的觀念,就是落在空見的見解上,結果被唯物思想吃掉了。
撥無因果就是把因果這個道理撥開了,不承認有因果的存在,這是現在人類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說的斷滅見的思想。佛就怕須菩提搞錯見解,上面先告訴他不能著相見如來,但是又怕須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結果就變成斷滅見,撥無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誡,「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錯了。
不說斷滅相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想求得大徹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斷滅相。斷滅相是什麼呢?斷滅相落空,認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見到個空果,就是斷滅。現在金剛經快講完了,金剛經中有沒有告訴你一個空字啊?我們後世的註解,說金剛經是講空的,那是你的註解,佛可沒有這樣說!佛只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是教育方法,處處把你的錯誤擋住,他並沒有告訴你是什麼,只告訴你不是什麼。心經也只是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最後告訴你真實不虛,並沒有講空啊!是照見五蘊皆空,它並沒有說般若波羅密多都是空的啊!這些就是我們研究佛學、佛經、佛法,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見的錯誤上。
空,同斷滅見是一模一樣的,有許多人學佛,自認什麼都看得空了,其實那不叫做空,從心理學來講,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紀大了,或者環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頂,所以說自己看得空得很了!還有個灰心在,就不是空,那個灰心非常厲害。還有許多搞哲學的學佛,經常喜歡吹這個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開口講這個話,就証明他一點也沒有看通,因為他真通的話,連說這個通、這個空都不會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嘆嘛!對不對?他既然感嘆就心有戚戚焉,這正有個東西,一點也沒有空。換句話說,這不過是不吃西瓜,卻吃了一個大冬瓜,還是一個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說法,是個形容辭,如果把空當作真正空得一無所有,那不是空見,那就叫做斷滅見。所以佛吩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是一句非常嚴重的話,絕對不是斷滅,更沒有說空。這一節的題目——無斷無滅,梁昭明太子標得非常好,不斷不滅,不是斷滅相。現在科學曉得物質是能量互變,它並沒有滅過,要認識清楚。這一品偈語如下:
第二十七品偈頌
翻雲覆雨雨成雲 點滴如絲亂不分
凍作冰河冰化水 漫從光影捉斜曛
「翻雲覆雨雨成雲」,看到宇宙的變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變成雲,雲又變成雨。反正啊,是點水氣,是這個水蒸氣的分子在變化。
「點滴如絲亂不分」,等到蒸氣冷熱接觸,變成雨點下來以後,每一顆雨點本身自成一個範圍,自成一個系統。等於我們一切眾生同一個本性,可是構成我們個人的自體以後,我的我與你的你,絕對不一樣,可是根根是一個。就像蒸氣在空中碰到冷氣層,變雲變雨,每一雨點各有範圍一樣。但是所有的雨點,都是水蒸氣變的。
「凍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變成水,水凍了就變成冰,這些是現象界萬般的變化,各種的變化。變化歸變化,本體不變,因為本體無相,亦無著。講本體是空嗎?也錯了,講它是常住,也錯了,講它是斷滅,也錯了,這一些都不是。
「漫從光影捉斜曛」,那麼本體的法身功能在那裡見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現象上見,一切的現象都是它的現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體在相、用中見,一般相用都不著,才能體會了這個體。這是金剛經差不多最後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訴我們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愛布施的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金剛經另外有一個特點,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還有個特點,就是佛善於推銷;就像西門町百貨公司的推銷員一樣,自己在那邊吹喇巴就賣起來。當年在上海、杭州、山東青島,經常看到賣梨膏糖的,手裡拉個洋琴,一邊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讀書考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遠長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麗呀……我們看了金剛經啊,就覺得佛在賣梨膏糖,他說不了幾句,就是這個功德怎麼樣,那個功德又怎麼樣;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這是佛的教授法。
但是我們要留意,這本經一講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須菩提說,這個經功德怎麼大。前面幾次就是講本經的功德,受持讀誦,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段,他又告訴須菩提,大乘菩薩們的布施,不是前面兩次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我們在座的人,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准許的,連自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不能隨便破壞。由此我們瞭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則,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裡很舒服,在那裡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啣花供養,當時還沒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里路來回,揹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一切法無我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必須要瞭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