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安詳自在之鑰 文/連亮森

12
點擊 2126
發表於 2013-07-23 14:19:57

e世代安詳自在之鑰

作者:連亮森

公開演講於 2000/7/18 台北國父紀念館

e世代是一個充分運用電子數位科技的時代,諸如電子信箱(e-mail)、電子商務(e-commerce, e-business)、網際網路(Internet)、手機上網(e-WAP)、電子公文(e-document)、虛擬主播(Virtual Reporte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股市電子交易(e-stock)、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e世代獲取資訊的速度隨著科技的進步正倍速的成長,而且愈來愈難預測未來世界的生活情形,因為進步的速度太過驚人。早期的電腦約五年才更新一代,現在不到半年,即如大哥大手機亦是愈來愈輕薄短小;功能愈齊全;價格愈便宜,而且強調上網,隨時隨地可獲取最新國際資訊,就像自家有圖書館一般。

現在求學亦不需遠渡重洋,可透過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與國際一流大學教授面對面上課,還可問問題。想想如果唐朝玄奘大師知道現今社會的方便,一定會恨生錯時代,不用這樣辛苦取經,那我們也沒有西遊記可看。現在許多佛經也已電子化(上網),如果再加上全文檢索功能,只要輸入查詢字眼如「阿彌陀佛」,就可得知有哪些佛經有出現這個字眼,共出現幾次等,極方便作研究。

想訂火車票、機票,想查詢銀行利率;今日股票行情,想吃Pizza,想交國際筆友,都可以上網解決,未來寬頻技術解決後,更可以面對面打國際網路電話(Internet Phone),而且價格必然很便宜(相當於市內電話)。即連宗教界各道場亦已建立網站首頁,提供各種資訊。未來法師宏法,不必四處奔波,必是透過電子網路科技,說不定有人會皈依電子「虛擬法師」而不自知。(既有虛擬新聞主播,則亦可能有虛擬法師。)

未來政府是e政府,民眾洽公辦理戶政、地政,各種申請手續等,僅需透過家中電腦上網,不需出門,所謂:「多用網路,少用馬路」。單位與單位間可使用電子公文往來;員工亦可在家上班,透過「視訊會議」(Video Conference)進行跨國部門討論。

如果您還不會上網(查詢網路首頁或使用e-mail),趕快加油,趕快e起來,否則就如同工業革命一樣,現在是e革命,沒有趕上恐將造成貧富差距,並成為停留在上一世代的少數民族。

進入了e世代,資訊快速流通的結果,人類生活步調加快,社會變遷更大,為了快速因應變化,必須強調產業競爭力,相對造成現代人的精神壓力極大。過去六十五歲是正常退休年齡,在e世代電腦族已喊出四十五歲退休,有些是賺夠錢了,有些是精神壓力太大,提早退休。但前者雖賺到錢,仍因壓力太大而想提早退休。

最近基因工程的研究發現未來人類應可活到一千二百歲,e世代雖然物資充裕,經濟發達,但生活壓力太大,造成人與人之間很容易衝突;情緒低潮;暴力充斥。如果不是安詳自在的生活,想想活一千二百歲是多可怕,如果身體又不健康,那簡直是活在人間地獄。若懂安詳自在之鑰,那就是當一千二百年的神仙。

您想生活在天堂或地獄?答案很明顯,但如何才能讓自身處在天堂之中?想想古人物資不充裕,生活維艱但精神層次極高。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是說顏回雖窮得快沒飯吃,但仍自得其樂。e世代就不同了,若上網速度太慢;電話經常佔線;電子信箱爆滿沒空處理;工作上同事不願意配合;交通混亂;空氣混濁;別人一句玩笑話,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心情,以致許多人藉KTV、PUB、Shopping、旅遊等舒緩情緒,然而這些方式都只能暫時舒緩,當夜深人靜時,各種不良情緒仍會浮現,乃至更加憂愁。因此,如何解除內心的苦悶、壓力、不滿、憤恨等,實為e世代之重要課題;換句話說,物質與心靈的雙重提昇,才是完美的e世代人。

以下就以e世代網路流傳的幾則故事與大家分享,藉以解析e世代人應有的安詳自在之鑰。

天堂與地獄之別

有一傳教士頗具愛心,他蒙主寵召後,上帝特別恩准天堂與地獄之間由他自由參觀,然後自行選擇要住在天堂或地獄。傳教士到了地獄後,發現地獄的人吃飯時長桌上的美食豐盛,但使用的筷子非常長,長到桌子對面去,以致無法將食物送進自己的嘴巴,因此肚子非常餓,極為懊惱,個個脾氣暴躁、嫉妒、忿恨,每個人都生活在苦惱之中。傳教士到了天堂後,發現天堂的人吃飯一樣是坐長桌,筷子一樣長到桌子對面去,可是他們卻個個都能吃到美食,因為每個人用長筷子夾到食物後,將食物送到對面人的嘴中,於是你餵我、我餵你,個個吃得飽滿歡樂,相親相愛、和樂融融。

這故事告訴我們天堂地獄之別,就在於「愛心」,心中有愛,肯幫助別人,見別人好,自己就快樂,就是活在天堂;不肯幫助別人,嫉妒、忿恨、貪婪,就是活在地獄。

想想看自己現在的心境如何,以助人為樂、歡喜愉悅、心無罣礙,就是活在天堂;斤斤計較、怨恨同事一句不當的話、心情不佳,就已活在地獄。

無法恢復的牆

一個小孩容易暴躁發脾氣,他的父親為了勸導他,就叫他每次發脾氣時在牆上釘一根釘子。後來整面牆釘滿釘子後,父親就教他應擅自控制自己的脾氣,並教他以後每控制一次情緒成功,便可拔掉牆上一根釘子。後來小孩善自控制情緒後,終於拔光了所有的釘子。這時父親教小孩自己觀察釘子拔掉後留在牆上的痕跡,並告訴他:「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已造成傷害,雖然事後善加彌補,然而傷痕仍在,以後應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事後懊惱。」

我們應反省自己是否常在釘釘子?釘在別人的心牆上,事後想拔掉有時已無法拔除,就算拔除傷痕依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就這樣互相在釘釘子,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惜攻擊別人,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暴跳如雷,人際關係就愈來愈糟。人際關係一糟,就諸事不順。諸事不順,情緒就愈低落,愈容易發脾氣,於是惡性循環,難以解脫,你說人生苦不苦?

想要解脫,想要離苦得樂,就要從自心著手,從控制自己的情緒著手,不是去要求別人來配合自己,不是要求事情來順自己的心意,否則本末倒置,苦上加苦。

若在生活(及工作)上,多為別人著想,多看別人的優點,從正面(光明面)思考問題,少一點批評,自己就會少一點負面情緒。若能積極主動幫助別人,則日積月累,自心會常感安詳愉悅。

若能以歡喜心,以作功德的心來做事,多為別人著想,令別人方便、快樂就是作功德,能如此用心,自能日日歡喜且廣結善緣,當然諸事順遂。

哈佛大學校長的憾事

曾有一對老夫妻求見哈佛大學校長,校長見其穿著粗布衣服遂不理睬,後因老夫妻不肯離去,為了打發他們才予接見。原來老夫妻想在校園中蓋一大樓以紀念他們死去的孩子,校長心想這對窮夫妻不知天高地厚哪有錢蓋大樓,於應對之間語露不屑、態度不佳,後來老夫妻決定自己蓋一座新學校來紀念,即是目前國際一流的「史丹佛大學」。

佛教法華經中記載曾有一「常不輕菩薩」,見到任何人均待其如佛一般禮拜,因其認為每一眾生本具佛性,每一眾生與佛平等無二,因此看到一切眾生等同看到佛,均無比恭敬與禮拜。別人若無法認同,雖遭致唾罵搥打,亦不生怨懟,恭敬如常,最後終於得到大成就,即「釋迦摩尼佛」。

哈佛大學校長的故事讓我們學到不應以貌取人,常不輕菩薩的故事更讓我們懂得應尊重一切人,不因對方貧富、貴賤,或其身分地位,應以平等與尊重心面對一切生命,包含一切的動物(乃至六道眾生)。

每個人都期待受人尊重,若有人不尊重自己,一定心生懊惱,悶悶不樂。既然如此,應先從自己做起,先尊重別人,則別人亦同等回饋-尊重自己,亦即:「尊重別人即是尊重自己」。如此己利利人,也算善事,何樂而不為?

傑克的選擇

傑克是美國一家餐廳的老闆,待人親切,隨時面帶笑容,即使員工作錯事,他也從不怒斥,總是和顏悅色地對待所有的人,似乎不知煩惱為何物,有人問他為什麼總能笑瞇瞇,他說:「我可以選擇快樂,也可以選擇忿恨或悲傷,但為了對我自己好點,我仍要選擇快樂。」後來傑克遭遇搶劫,身上中了三槍,經搶救後,雖然生命保住了,但是無法下床走路,幾成廢人。奇怪的是,他仍隨時樂觀,保持一貫的笑容,有人問他如何仍能保持樂觀笑容,他依然說:「我可以選擇快樂,也可以選擇忿恨或悲傷,但為了對我自己好點,我仍要選擇快樂。」

生活是否安詳快樂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每次碰到難題、困頓或情緒低潮時,應學學傑克作自己的主人,由自心主導自己的心情,做一個快樂的e世代人。

閻羅王的幽默

據說在地獄有兩位囚犯受刑期滿即將投胎做人,閻羅王給予兩種選擇,一是「收人錢財」;一是「給人錢財」,結果選擇「收人錢財」者,投胎成乞丐,選擇為「給人錢財」者,則投胎為富翁。

富有之人,才能給予(佈施);貧窮之人,才需受施。

如果我們一生一直計較我能得到什麼?名位、利益、美譽等,汲汲營營只想獲得更多、更富有、更高貴等,永遠無法滿足,只會讓我們永遠空虛、貧乏,若能反過來思考我能給別人什麼?讚美、名位、利益、錢財等,處處幫助別人,那我們一定是富有之人。

佈施包含:財施、法施、無畏施。

廣義的「法施」,包含一切知識、技巧、方法、道理等指導或給予他人。例如新進同仁不了解相關規定、不會寫報告或不會用電腦等,我們熱心幫忙、指導,均屬法施。對病人告以治病或養生知識,亦屬法施。

「無畏施」即令他人免於一切恐懼、煩惱等均屬之,例如送夜歸人回家,或給予臨終者關懷,令其免於恐懼。

可見要行佈施、幫助別人,非僅捐錢一項可做。若有心行善、助人,生活上、工作中無不是佈施,無不是機會。不是要等到有錢才能佈施。只要有心,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均能發揮自己的善心,處處關懷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則隨時均在佈施,若能無佈施之相(但有善心,非為功德而佈施)則稱為「菩薩」。

禪師養蘭

過去有一位禪師非常喜歡蘭花,有次出遠門交代弟子為其照顧蘭花,結果弟子不慎打破了蘭花盆,蘭花也因此枯萎。弟子們個個害怕師父回來會大罵一頓,結果師父回來聽聞蘭花枯萎後,僅淡淡說了句:「好啊」,並未生氣。反而弟子們個個感到詫異:為何師父不生氣?師父淡淡的解釋:「我養蘭花只是為了美化環境,不是為了生氣」。

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自己喜愛的東西忽然失去了而懊惱不已,其癥結即在於「執著」,執著喜愛的東西歸我所有,得不到或失去時就異常懊惱,不得自在。

有一老和尚戒律精嚴,修為極佳,某次老和尚閉關苦修時,有一禪師為了測試老和尚修行功力,故意至關房門口求見老和尚,無論他怎麼吵鬧老和尚均不為所動,繼續禪坐。後來禪師發現關房門口置有老和尚最喜歡的缽,於是舉起缽高聲說:「你若不出關,我就立刻打破你最喜歡的缽」,老和尚終於慌張得出關,這時禪師哈哈大笑:「你還是心有所執」。老和尚聞言立刻將自己最喜歡的缽打破,同時打破心中的執著,繼續專心閉關修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打破心中的執著極其困難,即使是老修行人亦同,況且通常我們不知自心有何執著,卻被我們的執著心耍的不得自在,而不自知。

有人問鄉下的農夫:「你祖先能留下這片田地供您耕作真是您的福氣」。農夫回答:「這田地我們只是『借用』,時候到了就換別人了」。多麼開闊富哲理的回答!

「借用的!」這句話可用在許多地方:目前的地位、權勢、名氣、財產、汽車、洋房、家人,均可以視為借用的,時候到了就歸別人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命,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永久佔有某物。例如時候到了,身體歸土,名氣歸空,洋房歸別人,能抱持這種心態,坦然面對,才能開朗自在,隨遇而安。

因此當我們內心不得自在,起煩惱時,可捫心自問:「到底我在執著什麼?失去它最壞的狀況是什麼?我非堅持不可嗎?我應執著或應放下,以換取自在快樂?」這時可再想想「借用的」這句話,瞭解時勢因緣以打破內心的執著。若能進一步瞭解一切幻起幻滅,放下執著,則當下自在、豁然開朗!

總之,處於一個競爭壓力極大的e世代,去除內心的執著、煩惱,讓自心常處安詳、自在,應是e世代人時時該做的功課。

卡車司機的遺書

美國一位卡車司機,載貨行經一個山谷,不幸掉入懸崖。三天後尚無人發現,當其奄奄一息之際,提筆寫了一封遺書給他摯愛的太太,內容提及過去為了開車賺錢無法與太太常相聚,即使相聚亦無好好珍惜相處時光,常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與太太嘔氣,其實他仍深愛著她。過去小孩要求陪伴玩耍,他亦懶的理睬,以後想理睬也再無機會。他太太收到遺書後,亦悔不當初,為何要常常罵先生不中用,與他鬥氣,難得相聚亦不知珍惜,以後再無機會。

通常人對現在所擁有的,習以為常,都不知珍惜。想想對一個臨終病人來說,能輕鬆的呼吸就是一種奢望,能開口講話就是一種福氣,能自在的吃東西;能睡覺就是一種享受。人應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包含健康、家人、工作,不要怨天尤人,讓生活過的安詳自在。

生死自在

每一個人都要參加一場旅行,這場旅行沒有預警,規定不准帶任何行李,包括您的財產、家人、名位、權力等一概不准攜帶,目的地也不清楚,但是每人都要參加,而且參加年齡老少都有。

許多人害怕這場旅行,不敢談論,但是該來的還是要來。另有一批人勇敢面對這場旅行,及早準備,準備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即是時時放下,當人生最後一趟旅行來臨,心早已放下等著,無牽無掛,無所畏懼。

有人批評參加這場旅行雖老少都有,然多以老年為主,太早準備是否過於悲觀消極?其實勇敢面對這場無預警的旅行,能讓我們珍惜當下,一般人就是欲求太多,童年希望快點長大,長大了希望努力賺錢以致失去健康,再以金錢欲買回健康,經常計畫未來卻不曾掌握當下,老了又回憶童年,無窮的欲求與無窮的煩惱,能有幾人快樂而自在的時時「活在當下」?

我們應珍惜每個相聚的時刻,能相識就是有緣,不論您討厭或是喜歡的人,均是有莫大因緣才能相識,應廣結善緣,讓人人快樂自在,且不要將負面情緒積存自心。該承擔的時候承擔,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

有人怕放下太多,「我不是一無所有」?因此逆向操作,唯恐失去所擁有的,追求物質、名利、權勢,滿足佔有欲,但是心裡卻空虛的很,永遠無法滿足。反之,若時時放下,因自心本來自在、本自清淨,時時可感安詳自在。

珍惜當下,人生不會空過,讓人生充實而圓滿。時時放下,放下不滿的情緒、忿恨、貪戀、忌妒、懊惱、憂慮、執著、煩惱,讓自心時時安詳自在,瀟灑而無畏地面對人生最後一趟旅行。

臨終關懷

一般人畏懼死亡,不敢談論、面對死亡,然而若能透徹了解死亡與無常,才能更愛惜生命,活在當下,讓生命更燦爛。一般人的認知,死亡是恐怖的,更不要說去面對亡者。然而若能依照佛經的教導,可以讓臨終人莊嚴而安詳的往生,非但不恐怖,甚至讓臨終人帶著喜悅離開世間。

「助念」即是在臨終人或亡者身旁念佛,給予適當開導,幫助臨終人提起正念安詳往生。

一個人臨終時除了身體的病痛,又要捨離家人與自己的一切財富地位等,尚要面臨死亡的恐懼,死後的世界如何?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試想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還有誰敢去亡者身旁念佛?所幸國內有許多助念團發心行菩薩道,出入醫院太平間,視亡者如己親,助他安詳往生。

對於許多面對人生最後一趟旅行(死亡)沒有妥善準備的人,財團法人圓覺宗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教育基金會(以下稱「本基金會」)提供臨終關懷服務,以佛教的方式給予臨終者開導,勸其放下,以念佛去其妄念、消其業障,並引導他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往生極樂世界則能得享永恆的快樂,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不再生死輪迴。

因臨終最後一念至為重要,若念及彌陀,則易往生極樂世界;若貪戀世間,妄想顛倒執著,則將在六道中受苦輪迴,更可能要下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受到更大的痛苦折磨,難有出期。

因此本基金會志工,只要有人請求為臨終者關懷助念(念佛)必定隨時出動,不限對象、時間,務使臨終者能於最後一念安住正定念佛往生。雖極為辛苦,但見到臨終者能安詳往生,免於恐懼,一切的辛勞都值得。

臨終關懷非僅關懷臨終者,其家屬亦同時得到安慰,且在莊嚴的佛號聲中,臨終者安詳微笑,身體保持柔軟,往生比人間更美好的地方。本基金會十餘年來投入臨終關懷之成效,已獲醫院、亡者家屬極為肯定。

不生不死大自在

總之,e世代的人更應追求心靈的成長,以愛心、悲心對待一切生命,了知人生如夢如幻,放下我執,讓自心如虛空般,無任何烏雲,大空自在。能時時安詳自在,則於臨終時容易保持安詳自在,若能一念向佛,或得別人臨終關懷助念,而臨終一念往生極樂世界,更能得不生不死安詳自在的境界。

e世代的心靈目標應是:

生也自在,死也自在;

不生不死大自在!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3 1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