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禪-生活即修行 文/連亮森

17
點擊 2779
發表於 2013-07-25 10:22:19

動中禪-生活即修行

作者:連亮森

發表於:2001年11月10日

敬禮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

在家行者上座修行時間少,忙於工作生活瑣事時間多。有些師兄能放下手中塵勞精進上座修乃至閉關精進,實具智慧與福報乃致。然而無福精進上座修者,亦無須怨嘆,應掌握機緣,勤修「動中禪」,即於生活工作中歷境鍛鍊自心,不為塵境所惑。

「六祖壇經」中開示:「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可見所謂禪定,非僅座上靜修,而是指內心不受外境影響的功夫。

「乙亥講演錄」中開示:「凡念佛打坐修法,不得名為修持。只可名為培養,如培養精神以備行路之用。行路無力,可以反證培養力之未足。故出佛堂下座後,行住坐臥一切人事、種種行為,方是正修行。」、「修心中心法者,重在下座後,見境練心,以慧照力,照見一切皆幻。心自無著,無著即是無住,無住乃名無念。」、「坐時修止,體也;下坐時修觀,用也」、「然行者往往不起用,則每日只兩小時用功打座,平時不肯參究起用、練習觀照,故得效甚少,遂疑法不究竟。譬如磨刀而不試用,終不知刀之利鈍,乃咎於磨之非法,妄生我見,豈不惜哉!」

過去曾有行者為提昇自己對境行持功夫,故意養猴子騷擾自己,猴子於行者打坐時,在旁嬉戲、玩耍、吵鬧,甚至拿石頭丟擲行者等,行者即修個不動心,歷境觀照自心,是否不為境染?

可知,能長期精進閉關固然可喜,但歷緣對境修的功夫更不可少,何不趁此機緣,於日常行住坐臥、生活與工作中把握良機,對境返聞自性,於動中安住體性(即「動中禪」)。

謹提供個人動中禪之修持方法與心得於后:

(一)如幻心:

了知一切境、一切相皆是夢幻,心不為所動。一切境、相,皆是體性(或稱「空性」、「自性」、「禪」)如幻顯現,心一旦有迷惑,為境所染,立即返聞自性,了知一切如夢如幻,不要在夢境中有所計較。

如此時時提醒自己,久之成為習慣,於別人對自己辱罵、嫉妒、傷害時,知道是夢境中事,不需與之計較,不要放在心上。因「不放在心上」,才是真「放下」,才能安住體性。

因祇有愚癡人,才會計較夢中種種,既知是夢幻,就不應放在心上。常常練習「放下」,久之,才易「無念」、「安住體性」而入定。

(二)虛空心:

返聞自性本空本寂,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現,其體性亦空。 上師開示,應以自心之覺,時時覺照體性明空。既知體性本空,於他人對己辱罵、計較、憤怒與嫉妒時,將自心處在虛空,則沒有一個「我」在受人辱罵、計較、憤怒與嫉妒。既是空,也沒有一個「我」需要去回應別人的辱罵、計較、憤怒與嫉妒。心保持平靜與不動。

當然,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仍需座上修禪定功夫,於他人辱罵時,保持理性不動,趕快將自心處在虛空,心不與境相應。常常練習,久之,不需再起念:「我要處在虛空」,因為已時時安住體性(空性)。

(三)覺照心:

我們的妄念如瀑布,有粗妄念、細妄念。於平時靜中座上修時,培訓自己的覺照力,覺照妄念的能力。於動中一旦覺照有煩惱(包含憤恨、不平、嫉妒、瞋恨、不滿等任何負面情緒)升起,立時放下,因為一切念皆是虛妄。一旦有煩惱生起,即已離開體性。要立時放下煩惱,回到體性本空本寂、安詳自在。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覺便被境奪。

初修時,因覺照力不足,容易使煩惱已生起很久(如一日、二日、或數月)才覺照、醒悟,可是已離開體性久矣。久修之,覺照力強後,任何煩惱(負面情緒)一旦生起,立時了知,當下轉化、放下、返聞自性,勿使心中有任何牽掛。

因此,行者若心中有任何粗細煩惱,應深自懺悔,因已離開體性矣!行者是不應有任何負面情緒的。應時時將自心處在體性明空、安詳自在、無牽無罣。

遇有他人言行逆我意、激惱我者,應掌握其機緣,對境驗心,覺照自心是否起煩惱,進而轉化煩惱,使之返聞體性本空與自在,應感謝對方給予鍛鍊自心的機會。如此面對世間排山倒海的各種橫逆與折衝,正是鍛鍊自己處事圓融與安住體性的機緣,應深自珍惜。遇有事情不易解決者,保持理性不動不亂,則由定生慧,自易生起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如此,累積相當經驗後,面對事情自易有信心解決問題,不起煩惱。

時時覺照自心,即行住坐臥,無不是修,處處是禪。

(四)大悲心:

欲成就無上佛道,需先發大菩提心、大悲心。然既已發大願,則對一切眾生應予慈悲、平等救度,不能因自己的行為造成眾生的煩惱,令眾生生起負面情緒;若有之,則應深自懺悔。

有些行者願發的很大,願於未來際,度脫法界一切眾生。可是卻忘了應先度眼前的眾生,忘了先給眼前的眾生(包含眷屬、朋友、同事等)關懷、親切與溫暖。反而,常給人冷面孔、不親切、不當言詞。因為度生一事,對他而言,是「未來」之事。他的「悲願」是「未來」才要實現。

師父常開示:「要好好做人,做個好人」。一個發菩提心的行者,應時時以親切、微笑、尊重,不分親疏,對待一切眾生。於日常應對進退中,予人溫暖、歡喜、愉悅、如沐春風,令人想親近。

應將對人的慈悲、親切、友善、微笑,養成習慣;久之,自然慈眉善目,相由心生,眾人樂意親近,進而廣結善緣,方便度脫。

練習慈悲的方法很多,包含:助念、迴向冤親債主。

對陌生人的助念,可培訓對一切眾生、不分親疏的廣慈大愛。

助念對行者修持之助益,請參閱「智慧蓮華」第十八期拙著「助念心得分享」一文。

不論是前世冤親債主,或現世因己行為不當而造成仇敵關係,可將自己的功德迴向冤親債主、仇敵;久之,釋冤解結,且悲心熾甚。

許多人捨本逐末,悲心是對外人、陌生人發(例如可以跑二十公里為陌生人助念),對自己家人、朋友、同事,反而常怒目相視、惡言相向。

欲修大悲心,應先從日常生活中,對他人關懷做起。

夫妻、同事關係是很好的修行指標。若夫妻、同事關係不當,可能是自心尚未調柔、過於執著、不夠圓融。

因此,欲關懷他人,應先從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做起,致力保持家庭及及周圍環境和樂、沒有紛爭。如此,心淨則國土淨,處處是淨土!

(五)無是非心:

若眼中常見他人是非、口說是非,則已落入分別、愛惡、取捨,已離開體性,自心不得自在。所以「六祖檀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因此,若見他人有過失,即是自心已染著,已使自己煩惱生起,上座、下座都不得自在。

菩薩不說人過錯;因「大悲」不願論人長短,因「大智」了知一切是幻,無需執著;此亦「悲智雙運」。

若見人過失、論人長短,則煩惱已生,上座亦難以平熄,無法入無念之境,即是自己業障生起。反之,於動中不見人過失、不論人長短,上座則易無念而入體性大定。

(六)專注心:

現代講求國際競爭力,相對生活壓力日重,工作繁忙日增,如何在繁忙工作中安住體性實一大功課!

專注!

專注於工作就是禪定!

心無旁騖就是修定!

不論是寫電腦程式、讀書、規劃業務、體力勞動等事務,祇要專注,僅有當下做事之念,沒有餘念,這就是「以念止念」;以一念止萬念,就是修禪定。

因此雖然工作繁忙,亦是修定之時。

事忙,心不忙!

如此,不必怨嘆沒有時間禪坐、修定。於繁忙工作後,亦不易感到勞累;而且因為專注,自然工作效率與品質提升,又容易受到長官提拔;雖不求世間法,卻世出世法如意圓滿!。

當然,以上各種修持,仍需賴靜中座上修之禪定基礎,才易達成。否則,禪定與覺照力薄弱,容易隨波逐流,見境生心、煩惱生起。

前述雖概分六種修持法,可先任擇一法練習。然祇要修持純熟,則能攝六歸一,圓具一心,容易契入本空本寂的體性、空幻悲一如、體用不二。

以上僅是野人獻曝,末學全無修持,僅會口說,尚需諸位先進、師兄,隨時提醒、指教,以免迷惑。本文恐不究竟,僅提供參考,願共勉之。

願一切眾生,得見本文者,皆能了無牽掛,於動中安住體性,早日明心見性。

願一切眾生,與我見聞、接觸、思念所及者,皆願彼罪滅福生、身體健康、心想事成、世出世法一切吉祥如意,圓成菩提。

大圓滿、大吉祥!

唵阿吽梭哈!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2 08: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