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世界》-禪與藝術 (一) 空與無常
轉貼自:聖嚴法師–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禪與藝術
非常榮幸能到普渡大學與諸位談「禪與藝術」的主題。其實我對藝術是外行,而且藝術的範圍包含很廣,不只限於畫家,其他有音樂家、雕刻家、建築家,至於禪的藝術乃在與日常生活中的吃飯、喝茶和睡覺等動作和環境有關聯。
我們欲瞭解禪的內容與藝術的關係及其對藝術的影響,得先從佛教講起。在東方,禪在藝術的領域裡究竟產生了一些怎樣的作用與影響,這得從瞭解禪著手。又因為禪是從佛教中推展出來的,所以先簡單介紹佛教的背景。
一、空與無常
禪宗並不是在印度就存在的,它卻是從印度佛教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所以叫作禪的佛教。而佛教在印度提供了兩個觀點給人們:在理論上提出了「空」的觀念;在方法上提出了禪修的功能。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空」這個觀念,是基於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無時不在變化,又名為「無常」。無常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一種現象,是永遠不變的,即無永恆的存在,沒有永恆所以叫作「空」。這個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在一切事實現象的同時,本身並不是真實不變的存在。而無常和空這個觀念,亦是佛教與其他哲學宗教所獨特不同的地方。
從禪的修行立場來看,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空的。而無常和空就是世間的事實,所以既然是事實,一切事實本身就是無常,就是空。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否知道空或無常的觀念,對現實環境裡的自我,很少願意體認無常是事實。因此帶來了自己內心的矛盾,並造成周圍環境裡的人、事和自然界的現象,產生心理上和身體上的衝突,而增添許多困擾,我們叫它「苦難」。
禪的修行方法是要把我們散亂的心變成集中,從集中變成統一,從統一到沒有執著,我們叫它「無心」。到了無心的階段,空的體驗也就出現了,此即是悟境,亦叫作「真的智慧」。這個階段一定要慢慢的來,像爬山一樣,從山腳下爬上去,爬到最高點。
而統一的境界又分有幾個層次,第一是我們的身體和心合而為一,也就是沒有身體的負擔,身和心不分開。第二是內和外的統一,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和外面的環境合而為一,所謂天人合一,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第三則是前念和後念的統一,我們叫作入定,那更不簡單了。前念和後念根本無間隔距離,即無前念亦無後念,這是必須入了深定才能體驗得到。若已達到天人合一程度的人,則可以成為大藝術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學家了。
至於禪的智慧是「空」,若要體驗到空,則當超越統一的層次。佛法在指出空與無常之後,就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去面對無常與空的事實,另一方面從無常和空的觀點去得到自我的解脫和跟人和諧相處,樂意接受自然界的現象,並且適當地設法改變它,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訴我們要用生活的實踐來達成目標,第一要持戒。所謂持戒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做的必須努力去做,不應該做的,對自己、對別人無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們的心也是需要調整,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是相當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禪定的一種工夫。所以身體行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為改善則靠修行禪定的工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論,認識空與無常,那就叫作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禪定和持戒,僅僅知道無常和空,那只是知識層面的瞭解,對我們日常生活幫助不大。必須加上持戒和禪定的修持,才能夠真正在實踐上一面理解空與無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與無常相應。
以成為大藝術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學家了。
至於禪的智慧是「空」,若要體驗到空,則當超越統一的層次。佛法在指出空與無常之後,就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去面對無常與空的事實,另一方面從無常和空的觀點去得到自我的解脫和跟人和諧相處,樂意接受自然界的現象,並且適當地設法改變它,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訴我們要用生活的實踐來達成目標,第一要持戒。所謂持戒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做的必須努力去做,不應該做的,對自己、對別人無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們的心也是需要調整,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是相當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禪定的一種工夫。所以身體行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為改善則靠修行禪定的工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論,認識空與無常,那就叫作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禪定和持戒,僅僅知道無常和空,那只是知識層面的瞭解,對我們日常生活幫助不大。必須加上持戒和禪定的修持,才能夠真正在實踐上一面理解空與無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與無常相應。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