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世界》- 附錄 : 聖嚴法師談「禪的知與行」(二) 禪定與禪宗
轉貼自:聖嚴法師–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附錄
聖嚴法師談「禪的知與行」
二、禪定與禪宗
隨後聖嚴法師解釋「禪定」和「禪宗」。他說,禪定是一般印度的各宗教師修行所通用的,禪宗指的是中國文化的產物。
佛教是自印度傳入中國,禪宗則是在中國產生的一個宗派,在印度許多宗教、許多哲學,都不能離開禪定修行,許多宗教師也都有禪定的修行與體驗。禪定在印度,它的目的是通過打坐的方法達到身心統一,然後達到環境和自己內在身心的統一,再與宇宙統一,也就是個人與全體統一。平常自己和其他的人是對立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會產生摩擦;人和自然環境是對立的,有時也會產生排斥而感到不舒服。我們在宇宙中,似是獨立的,所以未感到宇宙的空間和時間原是和我們連在一起,因此生存的時候不知何處生及何處死,活在世間覺得很渺茫。從禪定的修行經驗中,便可知道:人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無限的時間與空間結合在一起的。
在西方的天主教來說,人升天國之後,永遠和神在一起,那是天人合一的大一統的全體大我,可是禪宗的立場還要超過這個層次:既沒有個人的自我,也沒有全體的自我,而是要把執著的自我解開、拋棄,禪宗稱它為開悟。
禪首先是肯定自我,然後再超越自我。肯定自我就是要盡自己的責任,超越自我則不只是當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還要不要求回報。
聖嚴法師接著又說明中國禪宗和印度禪定修行的不同點。他指出,印度禪定首先要有打坐的姿勢,然後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方法上,有的持咒,有的觀想,使自己的意念集中不散亂,和宇宙統一,如能達到自己和宇宙合而為一,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可是,正在用這種方法修行體驗進入禪定(三摩地)時,固然是極大的享受,但是出了三摩地時,「我」的累贅還是存在。
中國的禪宗,則主張平常的生活就是修行,不一定要打坐才是修行,而是做什麼事都是禪修的過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就是修行。曾有一位禪宗祖師的弟子問道:「什麼是第一代祖師從印度傳過來的禪法?」祖師說:「吃、喝、拉、撒、睡就是。」弟子說:「所有的人都會吃、喝、拉、撒、睡,那所有的人都會禪法?」祖師說:「不是,因為那些人吃飯時不是吃飯,睡覺時不是睡覺。」聖嚴法師解釋道:吃飯時頭腦在做什麼?有些人吃飯時打妄想,睡覺時在做夢。
聖嚴法師又以自己作譬喻:「今早吃早餐時,主人上了好多道菜,有些菜是熟悉的,其中有一種菜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名字的菜是不是可以吃?吃的菜是不是一定要知道名字?若站在禪法的立場來說,有沒有名字沒關係,只要有得吃就好,吃了以後不要去想這菜味道像什麼,不要去比較。當頭腦在思考、想像這個味道像什麼時,心和嘴已在做兩樣工作,經過我們的頭腦思考、比較、想像過後,已不是在吃東西。故禪師要說,一般人吃東西時不是在吃東西。」
在敘述禪宗演變的過程中,聖嚴法師強調,禪宗成立以前,中國的禪就是印度佛教所修行的禪。所以在中國佛教,禪的方法跟印度佛教一樣。佛教的禪要離開自我,不管是主觀或客觀的自我,都要離開。如果能把身體忘掉,進一步把自我擺下,就會有無我的智慧出現。
中國的禪修者,都希望有很深的智慧,有智慧,便能得自在,有智慧就能真快樂。
禪門是智慧之門。中國的禪宗,不一定要人入定,但是要人得智慧,有的人慢慢地得到智慧,有的人很快得到智慧,故禪宗分「漸悟」和「頓悟」,有些人可用「頓」,有些人要用「漸」,就像有人生下來就在有錢人家,可是有人生下來就是乞丐,因此有些人只要給他一點暗示即能得到智慧,有些人則不然。
聖嚴法師在美國的禪中心,有一位美國青年說:「我要頓不要漸,因為我沒有時間。」法師問他要什麼?他說:「要智慧,要開悟。」法師說:「頓和漸不在我,在你自己,我已告訴了你,你能不能接受,那是你的造化。」青年希望試一試,聖嚴法師即說好,對他搖搖手,青年問道:「不行嗎?」法師說:「已經給你了,你為什麼沒有拿下來?」如果自己本身能接受「頓」,時候成熟時,老師給你一個暗示、一個手勢,都會開悟;若你時機沒有成熟,就算釋迦牟尼佛來向你解釋老半天,也是沒有用。
接著聖嚴法師又說了一個故事:有三個人在一起聊天,其中兩人是小偷,昨夜曾去偷了人家的東西。其中甲小偷用手指比了一個圓圈,乙小偷就知道是說的金戒子,所以點頭領意,第三個人卻不知道那兩個人在打著什麼啞謎。所以悟必須要互相熟悉,比一下手勢即知道,就是開悟,否則用再多的語言解釋也還是不知道。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