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求那跋陀羅(大乘摩訶衍)

6
點擊 1398
發表於 2019-03-19 14:31:30

《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求那跋陀羅(大乘摩衍)

轉貼自:www.lianhua33.com

求那跋陀羅(大乘摩衍)

為了追隨正法,求那跋陀羅棄家潛逃,到遠方求師訪友。 他棄掉頭簪彩飾,布衣疏食,在僧舍中專心學習經典,到受戒時,已貫通了經律論三藏。 跋陀羅為人謙和謹慎,對老師極盡禮節。 不久之後,他辭別小乘老師,轉而學習大乘。 老師一見,便讓他探取經匣,這好像古代嬰兒的抓周,測其將來是否成器,他一伸手便得到《大品》與《華嚴》,老師很是讚許,感嘆道:“你於大乘緣分不淺啊!”自此埋頭群經,誦讀講解,沒有人能與之抗辯,因造詣高深,被稱為“摩訶衍”即“大乘”之意。

跋陀羅受菩薩戒後,離開故鄉中天竺,遊歷獅子國等地,名聲漸起,得到的供養物品極多,因自知與東土緣分很重,便乘船渡海。 船行至中途,風停水盡,望著四周茫茫一片,全船人漸漸絕望。 跋陀羅站起來說:“諸位不用驚慌,我們若同心合力禮拜十方佛祖,稱頌觀音菩薩,定能使他們感動。”

“哎!快歇歇吧,佛祖若有靈,也不會讓風停住。還是別做夢了,跟我們一幫俗人坐著等死吧。”船中不信佛的商人有氣無力地拒絕。

跋陀羅便獨自立到船頭,朝向西方,虔誠地禮拜懺悔。 不多時,信風漸起,烏雲密集,降下暴雨,船上人在雨中歡呼雀躍,又朝他懺悔,請求皈依。

元嘉十五年(公元435年),跋陀羅到達廣州,宋文帝派使者迎接。 將到京城,又派名僧慧嚴、慧觀等在郊外新亭為他洗塵。 眾人見他神情清逸,秉性通達,無不景仰,雖通過翻譯交談,歡悅之情也非同一般。

跋陀羅住在祇渲寺中,通才大儒顏延之親自登門拜訪,文帝又親自邀見,這樣一來,京城的遠近內外,車馬冠蓋前後相望,名士高人紛紛前來拜訪。 大將軍彭城王劉義康、丞相南譙王劉義宣都拜他為師。 隨後,眾僧請他譯經,也集合學僧,在祇洹寺譯出《雜阿含經》,在東安寺譯出《法鼓經》,在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當時七百餘人參與其事,寶雲傳譯,慧觀筆錄,盛況空前。

譙王出鎮荊州,請跋陀羅一起去。 在荊州,他住在辛寺,又譯出了許多經典,諸如《無憂王》、《過去現在因果》、《無量壽》、《泥洹》、《央掘魔羅》、《相續解脫波羅密了義》、《現在佛名經》、《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前後相續,共有百餘卷。 譙王又請他講《華嚴》,他自量不擅長漢語,恐有舛誤,於是心懷愧意,早晚禮拜懺悔,祇請觀世音於冥冥之中相助。 某夜,便夢見一白衣人手持利劍,託一顆人頭來到他面前問:“為何憂心忡?”他便將詳情說出,白衣人一笑:“不必擔心。”便用劍砍掉他的頭,將新頭安上,讓他來迴轉動:“該不會疼痛吧”他答道:“不疼。”白衣人飄然而去,他猛然醒來,頓覺心神懌悅,口說漢語如同梵語般流利,於是決定開講,僧俗聽眾,無不心服。

元嘉末年,譙王屢做怪夢。 跋陀羅對他說:“京城將發生禍亂。”果然不到一年,便發生了叛亂事件。 孝武帝孝建初年(公元454--456年),譙王意欲謀反。 跋陀羅見他時,面容悲戚,還未來得及說話,譙王便心虛地探問原因,他便懇切勸諫,淚流滿面地說:“你肯定圖不到什麼,恕貧僧不能跟從。”譙王已準備多時,哪裡肯聽? 他不耐煩地伸手制止跋陀羅。 起事時,因他是眾望所歸,強行將他夾裹在軍隊之中。 結果,梁山一戰便一敗塗地。 跋摩見船隻狹窄,離岸又遠,斷定必有人斃命,不如自己跳下去,正可多救一人,於是一心稱頌觀世音,手持邛竹杖跳入江中。 他很奇怪水才沒到膝處,便用竹划水,朝模糊的水岸游去。 猛然,一童子從後面來,用手牽住他,他回頭說:“你一個不尿頻孩子如何能渡得過我呢?快自己逃命去吧!”恍忽之間,才覺行了十幾步,便到了岸上。 他脫下衲衣想報答童子,抬頭時卻了無一人,跋陀羅渾身毛髮豎起,知道是神力相助。

孝武帝下令:找到摩訶衍要好生照顧,護送京城。 很快,他便出現在孝武帝面前。 宣暄畢,孝武帝問他事情的原委,對他說:

“朕盼望法師已經很久了,到今天才得相見。”

“貧僧既已沾染罪過,理當粉身碎骨。現在蒙陛下接見,如獲重生再造。”

“法師不必過於自責,罪在義宣。我且問你,參與謀逆的有哪些人呢?”

“出家人不參與軍事,但張暢、宋靈秀都逼迫過我。貧僧惟一明了的,是宿緣所定,難逃此劫。”

“法師放心,這沒有什麼可怕的。從現在起,你就住在後堂,朕隨時請教。”

會見結束了,跋陀羅仍被奉為高僧。

當初在荊州十年,他與譙王書信來往,無不記錄在案。 平叛後朝庭派人檢查書信,發現他言及軍事者連片言隻語都沒有。 孝武帝更相信了他純淨謹慎,禮遇愈加優厚。 兩人談論道法之餘,也閒談山水人物。 孝武同他開玩笑:

“想念丞相(譙王)嗎?”

“受他十年供養,怎能忘記他的恩德呢?現在我向陛下求願,願為他燒香三年。”

“法師果然是仁義至盡,朕答應你就是了。”孝武聽後不由得面色慘然,他沒有理由拒絕。

一年一年過去,跋陀羅終於老了。

孝武帝在東府舉行宴會,王公大臣齊集,下令召見跋陀羅。 當時跋陀羅未及淨髮,鬚眉皆白。 孝武帝遙遙望見他,轉身對尚書謝莊說:

“摩訶衍聰明善解,只是老了。朕試問他一問,他必能領悟。”

跋陀羅邁步登階,孝武帝上前相迎:

“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惟有一在。”

“貧僧遠來歸依帝京,已近三十年。天子的恩澤禮遇,使我愧不敢當。但年過七十,老而且病,惟有一死在。”他應聲答道。

孝武令他近身而坐,滿朝文武無不矚目。

跋陀羅在秣陵境內鳳凰樓西側造寺。 每到半夜,便聽見推門呼喚之聲,看時卻沒有人。 眾僧也屢做怪夢,常有人夢中狂呼亂叫,如遭酷刑。 跋陀羅燒香咒願:“你們宿緣在此,我現在造寺,行道禮懺,都是為了使你們早日得到解脫。若想住下去,就做護法善神,若不住,各找各的去處安居吧。”當晚,僧俗十幾人夢見鬼神數千,挑著擔子移去,眾人從此才得安寧。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天下大旱,眾人祈禱山川,但數月都無效果。 孝武請跋陀羅求雨,並很是絕情地說:

“法師高明,一定要感動上天,若無靈驗,從此就不要再見面了。”

“貧僧有何功德?不過,仰仗佛家三寶與陛下天威,定會降下甘霖。若不見效,是老朽心意不誠,也就無顏再見陛下。”跋陀羅知道,君王待人,向來是為我所用,並無甚麼可說的。

他到北湖釣魚台燒香祈請,不吃不喝,默誦經典,並加上神咒。 第二天晡時(下午3-5時),西北方烏雲如車蓋般冒出。 太陽落時,狂風暴起,陰雲四合,大雨從天而降。 跋陀羅在雨中靜立,如黑色的石頭。

明帝當朝,他更被當做國寶一樣看待。 他明顯蒼老了,老年的歲月多回憶與餘閒,他常把玩拿了數十年的香爐,常靜觀到他手上來取食的鳥兒——幾十年了,他吃完飯,總將剩餘分給鳥兒。 嬌小、活潑的生靈嘰喳著忒楞楞飛去,他深不可測的眼睛朝向天空,在渺渺茫茫之中,他似乎見到了什麼。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正月,他覺出日子不多了,便從容地與眾人告別,帝王,公卿,名僧,名士,弟子,熟悉的面孔都為他悲哀,他卻總是微笑。

臨終那天,他久久地朝西方站立,眼中一片光明,對隨侍弟子說:“你看那些天花和聖像。”然後便回屋圓寂了。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1 13: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