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皎然(焚香吟詩)

0
點擊 1153
發表於 2019-03-26 15:09:59

《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皎然(焚香吟詩)

轉貼自:www.lianhua33.com

皎然(焚香吟詩)

釋皎然,字晝,姓謝氏,長城(今雲安姚安北)人,是南朝康樂侯的謝靈運的十世孫。幼負異才,生性與佛道相合,早年即傾心佛理,成年後就削髮為僧。

皎然曾經拜訪靈隱寺戒壇守直律師,聆聽訓誨,特別留心,多有所得。他的詩歌作品,吟詠性情,往往能表達佛理的精微。他的文章也秀美雋雅,時人稱為佛門高手。

皎然立志博訪名山,所到之處,無不拜訪寺廟,登聽法師講經。而他還兼攻並進,子史經書,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凡是皎然遊歷之處,無論是京師還是郡縣,文人士夫們都十分推重他。大抵一開始多以詩歌包含勸化之意,漸漸使人感發佛智,這就是皎然推行教化的特殊方法。

到了中年,皎然拜謁諸禪師,明瞭心地法門,與武山元浩、會稽靈澈結為道友,所以時諺說:“霅之晝,能清秀。”

德宗貞元初,皎然居於東溪草堂,決心要摒棄詩道,專心禪理,所以自己教悔自己說:“假使有孔子的博識,胥臣的多聞,整天只注意眼前的事,矜道侈義,那也只能足以擾亂我的真性。這怎麼能比得上孤松片雲,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同呢?我打算到杼山去,與青松白雲為伍。

於是,他把所著的《詩式》及一些詩文篇劄,都封存起來,對筆硯說:“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十年間,了無所得。何況你是外物,為什麼累於人呢?我既無心,去亦無我,我將放你各歸本性,使物自物,與我無關,這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說完,皎然就命弟子廢棄筆硯,打點行囊,前往杼山隱居。

貞無五年五月,正好前禦使中丞李洪自河北遭貶,謫為湖州太宗,特來拜訪皎然。初相見時,兩人一言未發,恍如神合。

皎然知道李洪精於佛理,就屈節向他求教。先問宗源,次及心印,李洪笑著,一一作了解答。

有一天,他們談到《詩式》,皎然把自己的宿志跟李洪說了。李洪聽了不以為然,說:“你的想法並不對。”

李洪堅持讓皎然命弟子找出《詩式》一書的稿本。細讀一遍以後,他感歎地說:“早年曾經讀進沈約的《品藻》、慧休的《翰林》、庾信的《詩箴》,這三個人論詩的見解,都無法跟此書相比。皎然大師,你為什麼受小乘偏見的約束,以宿志為辭,湮沒了這部好書呢?”

李洪不由分說,把《詩式》稿本帶走。於是,《詩式》一書得以廣泛流傳。

當皎然寓居湖州興國寺時,曾自捐衣囊,興設冥齋,施捨鬼神。有軍吏沈釗,本是德州人,一天晚上從州裡出去公幹,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潔。他忽然看見一群人衣冠楚楚,昂然走來。

“是誰?怎麼到這兒來了?”沈釗大聲問道。

“我們聽說項王祠東興國寺裡,皎然和尚修冥齋,所以在這裡伺候。”來人答道。

第二天,沈釗回州衙覆文,詢問眾人,寺中昨天晚上果然設了冥齋。想來那一群人必是鬼神無疑了。

又有長城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十百人,不是提著食盒,就是背著束帛,又說又笑地從他身邊走過。他好奇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剛剛赴皎然大師的冥齋,現在要回去了。”眾人答道。

這時,正好顏真卿任湖州太守,與皎然早有交往,對他特加崇重。

皎然清淨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置之不顧。一生愛好山林,與有道者交遊,終身不懈。貞元元年,皎然仙逝。有文集十卷,流傳於世。

皎然生前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等文人學士交往,高吟樂道。志同道合的,皎然方才跟他定交。他著有《儒釋交遊傳》及《內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一時紙貴。

元和四年,大守範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皎然舊院,瞻仰遺容,傷悼良久,題詩道:

道安已返無何鄉,慧遠來過舊草堂。

餘亦當時及門客,共吟佳句一焚香。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1-21 1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