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福海(少年佛徒)

3
點擊 1262
發表於 2019-08-18 22:11:12

《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福海(少年佛徒)

轉貼自:www.lianhua33.com

福海(少年佛徒)

福海禪師,字普耀,俗姓楊,是元朝泰安(今山東濟南市)靈岩寺的高僧。可是,福海禪師卻從不把他自己居止棲息的淨修之所稱作靈岩寺,而稱作叫日月庵。

福海禪師呱呱降生人世間的那一刹那,全家上下無不驚訝於他的神異:就在那一刻,伴隨著他的啼叫聲,分明有一股閃耀的金光遍照室宇,力透牆垣,奔射四方。而當他稍微大些,可以自己四處跑動的時候,他對浮圖(梵語譯音,佛或佛塔)的特殊嗜好越發明顯了。就在他家門口,有一座香雲寺。福海禪師便習以為常地出入寺院,而且只要進到寺院之中,便經常就是整日不歸。而他的父母兄長,如果一天都沒見他的人影,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到香雲寺裡去尋找,肯定能把他找到。沒準兒他正凝視著佛祖金像而忘身凡塵,渾然佛境了呢!

後來,時間長了,他的父母兄長見他對佛祖的熱衷絲毫沒有稍減,反而是越來越沉醉,越來越熱切了,就乾脆橫下一條心來,把他舍入香雲寺,以滿足他的志願。這時候,他剛剛五歲。

福海來到香雲寺,投身于成公住持座前。但是,小小年紀的他卻並沒有隨即便被剃度,而只是作為一個小善童而存身寺中。但是,令寺中僧侶和住持大為驚歎的是:這個小小孩童卻不僅能夠流暢貫達地誦經念佛,而且,只要是他讀過一次的經卷,不用再讀第二遍,便毫無遺忘。

等到他長大到十六歲正武剃度,受具足戒的時候,他已然熟讀佛經、深通律論了。至於他的業師成公和尚的佛法道行,他更是無所不學,學無不通。

此後福海禪師便辭別師父,迤邐西去,來到安西(今陝西西安、咸陽、渭南一帶),拜謁伯達禪師,向他學習禪行妙機。在這裡,他又是窮究精義,從不懈怠。時間長了,伯達禪師不禁對他的廣知博識和聰敏穎悟感到驚訝。因此,就當眾讚賞他說:“日後禪宗的振興,一定會依賴福海了!福海你要努為不懈,以弘揚祖道為己任!”福海聽罷,不禁心潮洶湧,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禪師的厚望。

這之後,伯達禪師又推薦福海禪師前往趙州(今河北趙縣),向鼎鼎大名的柏樹子禪師學習。柏樹子禪師機鋒勁捷,辭理明晰。福海禪師朝夕參叩,拜請迷津,修為又提高了一個境界。

這時,他又聽說寶應寺嵩岩法師器量沉雅,唱道聲高。他便又聞名而往,入室拜謁。嵩岩法師對他也頗為賞識,指點因而也就更為勤謹。於是,福海禪師的法行不知不覺中又日見進益,步步登高。

一天,在修禪習法之餘,福海禪師不禁目有所及,心有所悟,就提筆寫下了一首《重九》詩。其中,有這麼兩句:

賴有黃花封岩頂,

又添紅葉壯嵩陽。

嵩岩法師一見,不禁深加嘆服,就對大眾們說:“你們可別因為福海年紀尚輕,就輕覷了他。他的修為早已高出你們許多了!日後,這嵩山法王寺,當非他莫屬。”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西元1276年),福海禪師聽說與嵩岩法師聲名相著的複庵禪師出任萬壽寺住持,便又不遠千里,北上京師,前去拜謁複庵禪師。複庵禪師不久便發現眼前這位前來求學的福海禪師儘管年紀輕輕,實際上卻修為頗高,便盡傳衣缽,以示青睞。等到後來,複庵禪師退居齊河(今山東齊河縣),又特地修書一封,專召福海禪師,命他前往嵩山法王寺住持寺院。福海禪師藉口自己年未及長,學名不著,盡力推辭。可複庵禪師卻認定了他,決不允退。因此,福海禪師只好接受這一重任 —— 果然應驗了嵩岩法師當年的預言!

元世祖至元庚辰(西元1280年)的春天,年29僅歲,而身為嵩山法王寺住持的福海禪師,為了使已然陷入頹弊之勢的禮法綱維再次振興,特地在山中大設法會,開壇演法,宣禪弘道,叢席規矩,井井有序,四方僧俗一時齊集,天下為之震動。而福海禪師見山中​​寺廟日久失修,現出破敗,便決心四方化緣募捐,壯大聲勢,顯揚廟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心願得成。在修整廟宇的基礎上,又廣砌基地,擴建堂奧,廣納天下雲遊僧侶,人們爭相皈依,使之成為嵩山南面的一大勝景。

元世祖至元丙戌(公元1286年),龍門(今陝西韓城)寶應寺和汝陽(今河南汝南)香山寺爭相來請住持寺宇,福海禪師就選擇了香山寺,登座說法,僧眾稱服。在香山寺,福海禪師除了弘法講說之外,還勤勉有加,朝課夕讀,頌念研習,從不懈怠。而偏偏寺廟建築在山顛峰頂,用水吃喝十分艱,依賴天降大雨。福海禪師到來之後,憑藉著自己的恆心與毅力,堅持擔水上山,從不中斷。因此寺僧爭相勞作,往返澗底山頂,挑水不止,使得寺中水源充足,貯存給用,從無艱澀。

就這樣,福海禪師在這高高山顛之上的香山寺,一呆就是十二年,直到元成宗大德丁酉(公元1297年)方始離開。

第二年,(公元1298年),福海禪師來到泰安靈巖寺。剛到寺院,福海禪師不禁為眼前的雄偉景象所深深打動,脫口讚歎道:“危危乎懸崖高岩,名不虛傳!”然後,他便遍召工匠,鑿平路途,修整殿堂,粉刷佛像,使得破舊、衰敗的廟宇轉瞬之間,放射出金碧輝煌的光彩來,令人心曠神怡,耳目為之一新。

到了元成宗大德壬寅(公元1302年),福海禪師又南下南陽(今河南南陽),遊歷丹霞山。卻發現山中古剎,幾為灰燼;而郡府之北的一片寬廣的荒山野嶺,原本是寺中田產,現在卻荒蕪不堪,荊棘遍生。而那些失落無依的僧侶,竟然就風餐露宿,野外其中。福海禪師一見,不覺大發感嘆,惻隱之心湧動,就傾盡私囊,準備重建寺院,以供那些野居穴處的佛門同道居棲。但是,他自己的積蓄畢竟十分有限,而事情又迫在眉睫,不是曠日持久的化緣所能解救燃眉,於是,他便率領眾人,自己挖地整基,伐木搭庵,以至手足胼胝。最後終於搭成幾間佛庵,供僧人們棲止。眾僧親眼目睹,無不感念非常,心不能已。

就在這時,朝廷傳下聖旨,欽召福海禪師入住萬壽禪寺。福海禪師就只好告別諸位貧苦僧侶,北上大都(今北京)。

成宗大德乙巳(公元1305年),皇恩浩蕩,特別賞賜福海禪師金元寶一萬五千緡;而其他仰慕已久的王公貴戚,也各有捐贈,又達二萬緡之多。而福海禪師卻並不為這些錢財所動,更不將它們私肥腰囊,而是將它們盡行散去,普濟窮困之人。

元武宗至大己酉(公元1309 年)的正月,壽高六十八歲的一代大師福海禪師圓化西歸。在他圓化之後,靈骨分別埋葬在飛靈巖寺、香山寺、法五寺和丹霞山寺。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12-03 19: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