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見道或開啟中脈主要是靠菩提心的力量!》 — 幸給喇嘛
即使我們只想開悟見道,你也要明白,密法裡修空性是怎麼修的。密法裡認為中脈是智慧之脈,開啟中脈就能現證空性,也就是現見智慧法身。
那麼證得空性,現見法身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猶如虛空,無色無相,周遍一切。密法裡把它形容為“無雲晴空”。
因為空性的這種特性,在大手印、大圓滿等教法裡,都有凝視晴空,引空色進入中脈的特殊修法。這是利用外在的緣起引發內在的智慧。
但中脈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認為是人體中實實在在的經絡一樣的東西。中脈代表中觀正見,是智慧法身的象徵,不是僅僅靠造作的觀想就能開啟的。最主要的還是依靠菩提心。
在菩提心和正見的攝持下來觀修,才有迅速開啟中脈的可能。當你的心量廣如虛空,慈悲遍及一切眾生,透發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時,你的我愛執已經斬斷,你的“自我”已經消融,妄念泯滅,無雲般的晴空頓然顯現。
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身見嗎?此時,先前的世俗菩提心昇華為勝義菩提心。大家現在也就明白,為什麼禪宗不觀修中脈也能開悟,他也是主要靠菩提心的力量。
當他的菩提心達到一定證量後,再來參話頭起疑情,才有開悟見性的可能。但禪宗並沒有菩提心的實修方法。他的菩提心是怎麼產生的呢?
主要是靠往昔的習氣薰陶,因為往昔曾經修習過大乘,今生聽聞到佛法就能自然發心,這被稱之為“因力”發心。
然而這樣的宿根深厚者,千百萬人中能有幾人?特別是在這個追求物慾的時代,早已“人心不古”,那就更加寥寥無幾了。所以大部分人參禪,參了幾十年仍然了無訊息。
開悟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證悟空性。在大乘教法裡,空性和慈悲是聯繫在一起的,而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無。
菩薩最初悟入空性時稱為“歡喜地”,歡喜的原因之一正是源於菩提心,源於對眾生的慈悲關愛,當看到接近圓滿菩提而對眾生有所利益時,就生起了極歡喜心。
如《十地經論》中說:“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從大乘中觀的角度來講,空性指的是緣起性空,正如我們常講“慈悲利他無我的菩提心”,從這裡你也能體悟出這樣一個規律:只有慈悲才能利他,只有利他才能無我。
“利他”和“無我”是互為前提和條件的。你只有做到徹底的奉獻,才能真正進入無我的狀態,也只有進入無我的狀態,你才能做到徹底的奉獻。
所以我們要想實證空性,並不是在那兒冥思苦想,然後悟出一個什麼玄機之類,而是通過菩提心來實證,即使修止觀雙運,也是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進行昇華。
雖然通過觀修四諦十二因緣等小乘法,配合持戒行善等方法積攢福德資糧,也能領悟無我的空性智慧。但對於大乘來說,修菩提心是最為根本和快捷的。
因為空性所要破除的是我執,我執的一個範疇是人我執,也就是執著於自我的意識,執著於有一個永恆的獨立的自性。如果斷除了這種執著於自我的意識,你也就證悟了無我的空慧,起碼也是羅漢的果位。
那麼如何來斷除呢?雖然顯教中可以通過觀察五蘊無“我”,修持止觀雙運來破除我執,但最快捷的還是通過前面講的菩提心。
譬如藏傳各派都極為重視的“施身法”,就是在大悲心的攝持下,一心一意去利益眾生,乃至把自己的身體觀為甘露,奉獻出去解除眾生的飢渴之苦,通過這樣的觀修來破除我執。這是悟入空性的絕妙法門,是緣起性空正理的實際運用。
就是當你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進入“忘我奉獻”的狀態時,自然就消融了“自我”意識,也就斷除了人我執,從而證得“無我”的空慧。從有菩提心的角度來講,這已經超越了羅漢的果位,進入聖菩薩的行列。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教授,應於禪定中觀察五蘊無“我”,才能破除人我執而證空性,因此,修菩提心與證空性沒有直接關係,要想實證空性,唯有“寂止”“勝觀”才是正途。
但是你要知道,這只是顯教中的一種修法,而不是證悟空性的唯一途徑。不管是觀察五蘊無“我”,還是思辨“緣起性空”,都是從概念上進行認知,雖然這是非常必要的,並且也可以通過止觀而昇華為直覺的觀照。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何等的艱難!要知道我們屬於欲界眾生,經中說“欲界無禪”,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要想把禪定修至圓滿,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如經論中說:“設有修定軌則,仍假藉頭陀苦行……由根羸劣,無學緣覺果尚自難成,何況十地大普賢地。”我們現在所修的定,一般是仿照四禪天而設,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是難以達到甚深定境的。
何況現在是末法時代,那就更難以修定了。宗喀巴大師當初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寫到止觀章節的時候,就不打算繼續寫下去了,正是考慮到末法時的眾生,業障與煩惱深重,難以如實通達真正的止觀。
後來經過文殊菩薩的現身勸請,說還是能利益少部分人,宗喀巴大師才把後面的止觀部分寫出來。那時候的人根器是那樣好,尚難修定,我們現在就更難修成了吧。所以要想通達空性,就有必要採用一些快捷的方便法門。
比如對於密法來說,作為以果為道用的修持,就有多種殊勝的方便法門,通過種種緣起的顯現和作用,能使我們快速悟入空性,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的。
密法之所以能夠即身成就,重視菩提心的修持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無上密即身成就的殊勝之處,唯有通過菩提心才能得以體現。
密法裡所講的空性,與顯教不同之處在於大樂中修性空,通過大樂來消融妄念,因此能快速通達空性,樂空不二是整個密法的精粹。而大樂正是來源於菩提心所集的福德資糧。
雖然在顯現上是通過一些特殊修法,比如修風脈降融明點而產生大樂等等,看起來似乎與菩提心毫無關聯,但實際上,若沒有菩提心作為攝持,沒有菩提心所集的福德資糧,任你再怎麼精勤觀修風脈明點等法,也不可能真正地生起相應的證德。
大家不管是想證悟空性,還是即身成佛,或者只想往生淨土,都一定要重視菩提心的修持,這是整個大乘道的中心,是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
現在許多人都喜歡一些看起來熱熱鬧鬧的東西,比如修一些頗瓦法之類的密法,認為僅僅依靠這些就可以“無修成佛”了,卻視菩提心為一般性的理論說教,認為沒有什麼實際用處而捨棄。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雖然大家喜歡修頗瓦法,希望能夠遷識往生,但是如果沒有五力的配合,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僅僅修持頗瓦法,對你的死亡也不會有太大益處。
即使出現了遷識的徵兆,也不一定能保證往生到淨土。往生的前提是正常死亡,我們業力這麼深重,大多是在各種橫禍中死去,你能保證自己有壽終正寢的那一天嗎?
即使能平平安安活到老,臨終時如果業力現前,很多人不等到嚥氣,就陷入了昏迷,又怎麼能想到修法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於菩提心的修持,消除惡業,乃至實證空性,這才是往生的前提和根本之道。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